摘要:说起毛纺厂的历史,范老师向我介绍道:毛纺厂是1958年从生产羊毛衫起家的,起初收购了百台旧的手摇横机,利用南湖边原嘉兴县委大礼堂,建成了最早的针织车间。生产的羊毛衫还出口苏联,实现了当年建厂、当年投产、
说起毛纺厂的历史,范老师向我介绍道:“毛纺厂是1958年从生产羊毛衫起家的,起初收购了百台旧的手摇横机,利用南湖边原嘉兴县委大礼堂,建成了最早的针织车间。生产的羊毛衫还出口苏联,实现了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当年出口创汇。让人惊喜的是,生产的羊毛衫为国家优质产品,还享受出口免检。” 我们在一张毛条生产线操作女工的照片前停了下来,范老师说:“在初创时期,面对国内毛纺设备尚未定型,更无企业可以借鉴的困境,技术人员想方设法,利用老旧设备器材,东拼西凑进行技术改造。后来上马了毛条和精纺生产线,开发精纺产品,生产精纺绒线和腈纶纱。” 我年轻时,只知道毛纺厂闻名禾城,精纺车间设备先进,现在才晓得创业初期是如此艰难。 在设备现场老师傅指导徒弟安装技术的照片前,范老师说:“当时,工厂实行了八级技工制,以及师傅带徒弟的技术学习制度。德高望重的老师傅在生产一线有绝对的权威,年轻人学习专业技术成了一种时尚。”说实话,我也在企业工作过四年,手上技术对解决问题至关重要,年轻人都希望自己有过硬的本领,生产操作容不得半点虚假。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毛纺厂效益明显上升,为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厂里还成立了文艺小分队。范老师指着当年小分队演出的照片说:“当时的现代京剧风靡一时,小分队排演的‘智取威虎山’在嘉兴可谓家喻户晓。不仅在厂里演,还深入到田间地头、军营进行慰问演出,曾代表嘉兴县参加嘉兴地区文艺调演。”我虽没看过小分队的演出,但听在毛纺厂工作的邻居讲过,扮演解放军的演员个个筋斗翻得漂亮,有的可以连翻十多个。 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女儿搀扶下走了过来。范老师介绍道:“这位是老党员陆锦琳,今年九十二岁了,1958年进的毛纺厂,是地地道道的创一代。”当陆锦琳老人看到照片中的自己时,不禁推开女儿的手,激动地抚摸起了照片。看着老人如此激动,也让我百感交集。人老了,往往怀旧,特别是年轻时的艰苦创业。我想,毛纺厂的发展壮大,是一代又一代毛纺人努力拼搏换来的。 范老师面对自己几十年的摄影作品,一张张都像自己的儿女。这次展出,有的照片年份久远忘了细节,需要认真考证,成了他辛苦的工作。每完成一幅照片的文字说明,就像给孩子换上了新衣服,更亲切了。说起拍摄的往事,许多情节让他难以忘怀。其实,拍摄后的照片是历史的定格,可拍摄时的故事,有的比照片更为生动、更加难忘。珍贵的老照片是如此靓丽,毛纺厂的历史更让人无限感慨。 走出展馆,抬头仰望蓝天白云,我的心也像禾城的天空一样洁净。范老师用相机记录了毛纺厂创业、发展的辉煌历程,以镜头引领我们穿越时空,回望了毛纺人不畏艰辛探索前行的一幕幕动人场景。 是的,历史不会遗忘,岁月应当铭记,那种矢志创业、奋发向前的精神已延续至今,还将继续在嘉禾大地上勃发生机……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