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说起秀洲区油车港镇的古村落桃墩,人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因为这是块盛产教师的宝地。 几年前为编纂村志,笔者拜访了在桃墩小学奉献了一辈子的沈徐荣、沈平华老师,他们说,桃墩的发展得益于村里耕读传家的理念。 清末民初,出身文化世家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说起秀洲区油车港镇的古村落——桃墩,人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因为这是块“盛产”教师的宝地。 几年前为编纂村志,笔者拜访了在桃墩小学奉献了一辈子的沈徐荣、沈平华老师,他们说,桃墩的发展得益于村里“耕读传家”的理念。 清末民初,出身文化世家的吴晋僧漂洋过海,为南洋印尼华侨子弟传授国文。辛亥革命期间,回国受聘于嘉兴城东第一高小,其学生遍布嘉兴及周边地区。20世纪40年代末,隐居于乡间的书斋“还读庐”里创办私塾,为家乡的孩子传授知识。“还读庐”是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章太炎为其书题的斋名。章太炎乃辛亥革命志士龚宝铨的岳父,而吴晋僧又是龚宝铨的表哥,因这层关系,才得国学大师章太炎之神助。盖因受其影响,小私塾里也人才辈出。据著名高压物理学家沈中毅老人回忆,他幼年时曾就读于吴晋僧私塾,所接受的古文、国学启蒙至今难忘。同一时期,同村的吴辅平也在村上收授学子。这两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是桃墩村最早的教育文化传播者。 据考证,清宣统三年(1911)正月,桃墩创办第四国民学校,学生45人,教员2人。1931年创办桃墩初级小学。1948年,成立二级三员的第11保国民学校,沈文奎为首任校长;桃墩的张家甸自然村也成立一级一员的第10保第二国民学校,唐敬修为首任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桃墩村的教师如雨后春笋。先后有沈文政、沈宇坤、蒯金星等20多位老前辈脱颖而出,扎根讲台传文讲道。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走向四面八方,为他乡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再说1954年毕业于嘉兴初级师范的怀耀生,受聘于嘉兴第四中心小学并担任教导主任,1956年升任校长;1957年应征入伍,完成了从教师到军人的华丽转身,后被授予少将军衔。 20世纪80年代前后,有28位桃墩籍的教师走上教育岗位,队伍越来越兴旺,逐渐向高层次发展。其中不乏从事学前教育的幼儿教师、耕耘于基础教育沃土的中小学教师,更有就职于高等院校的教授,如浙江商业学院的吴守良,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生导师吴飓昊,浙江大学工学博士生、留校任教的沈雁彬等教育界翘楚。当然,21世纪也新秀不绝,新生代将桃墩厚重的教育文化传统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桃墩村涌现了好多户教师家庭,如吴海荣老师一家,其姑妈、老伴和儿子四人为师;沈平华老师一家、吴世昌老师一家分别有三位教师……就是这一个个教师家庭和一位位辛勤耕耘的桃墩籍教师,为村子赢得了教师村坊的美名。真可谓:桃墩村坊史久长,盛出教师美名扬。耕读传家是法宝,钟灵毓秀门第香。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