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濮九娘桥位于桐乡市濮院镇与秀洲区洪合镇的交界处,是南北向的一座三孔立柱式石桥,该桥以明代守节女子濮九娘命名。 宋室南渡,濮院开始由草市逐渐转向集镇发展。在濮氏家族几代人的开发下,到元代时已形成了以丝绸行业为中心的商业市镇。特别到明朝中期,机
濮九娘桥位于桐乡市濮院镇与秀洲区洪合镇的交界处,是南北向的一座三孔立柱式石桥,该桥以明代守节女子濮九娘命名。 宋室南渡,濮院开始由“草市”逐渐转向集镇发展。在濮氏家族几代人的开发下,到元代时已形成了以丝绸行业为中心的商业市镇。特别到明朝中期,“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四方巨商,负赀争委”。当时的濮院河道纵横,商行临街,屋后河港相通,屋前路桥相连,镇北大运河横贯东西,水上交通十分便捷,丝绸客商纷至沓来。 据传,明朝初年,从小父母双亡的九娘就在濮氏家族濮宗渊家当丫鬟。她不但容貌端庄秀气,而且聪明伶俐,深得主人欢心。长大成人后,许配给同在濮家做船工的九哥为妻。婚后,小两口恩恩爱爱,仍在濮家做工。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九哥在一次运送绸缎途中突遇大风浪,不幸溺水身亡。年轻的九娘伤心欲绝,发誓终身不嫁。从此九娘起早贪黑,辛勤织作,省吃俭用,日积月累,前后三十余年,终于“累资盈万”。于是,她便把这些钱悉数捐出,在镇北通往运河的主干道上建起了一座石桥,人们为了纪念她的功德,便称这桥为“濮九娘桥”。 清嘉庆年间濮鑛的《濮川所闻记》卷二“津梁”载,“濮九娘桥,在十景塘西,九娘早寡,克勤积而能散,垂暮倾储以建此桥,里人义而相呼也。”清初学者、诗人朱彝尊曾泛舟濮院,借宿在濮九娘桥畔,晚上濮绸的织机声搅得他不能入眠,于是他提笔写下了《鸳鸯湖棹歌》第七十五首,诗云,“春娟秋罗软胜绵,折枝花小样争传。舟移濮九娘桥宿,夜半鸣梭搅客眠。”小小濮九娘桥,曾留得大文人借宿,还赋诗吟咏,也说明小桥的历史悠久。康熙年间诸生濮洙多次在濮九娘桥徘徊、凭吊,在桥畔与捕鱼人、砍柴夫动情地叙说前朝濮九娘的轶闻遗事,写下了《濮九娘桥》一诗,“蔓草荒烟水一方,几回凭眺转凄凉。可怜尚有渔樵伴,能话当年濮九娘。” 濮九娘桥建成六百年来,虽经多次修缮,但仍坚固如初,为南北通行便利默默奉献。直到2003年,为了适应现代机动车辆的通行,才被改建成了钢筋水泥桥。如今,老石桥的桥墩仍依稀可见,仿佛聆听着时代匆匆的脚步声,又似乎在向人昭示,那是勤劳的濮九娘一生心血的结晶。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