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垒石弄在桐乡石门镇。石门之名的由来,可以说直接与吴越争战有关。尝叠石为门,为吴越两国之限,或谓之石夷门,兵锋既起,车马相逐,双方遂筑城划疆而治,越王在此垒石为门以防吴,吴王亦结寨屯兵于此以拒越,森严壁垒,针锋相对,俨然一派一触即发的可怖态
垒石弄在桐乡石门镇。石门之名的由来,可以说直接与吴越争战有关。“尝叠石为门,为吴越两国之限,或谓之石夷门”,兵锋既起,车马相逐,双方遂筑城划疆而治,越王在此垒石为门以防吴,吴王亦结寨屯兵于此以拒越,森严壁垒,针锋相对,俨然一派一触即发的可怖态势,弥漫着浓重的战争气氛。如果说石门是吴越两国的边界,那么垒石弄则是边界的中心线,它处在镇中间,南北向,长不过百米,宽仅三尺,人们倚门而立,可侃侃而谈,可窃窃私语,亲昵如同一家人,但在那时,却是形同水火、势不两立的两国。 一弄分两国,或许是传说,但一弄划两县,却是事实,明朝宣德五年,也就是公元1430年,桐乡从崇德县分离出来,开始独立设县,石门镇一分为二,隶属两县,两县的知县竟循此传说,以垒石弄为县界,自此直至清朝覆灭,一弄划两县的状态沿袭了近五百年之久。垒石为门,结寨屯兵,在当时是战争的需要,或许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到后代,风烟散尽,遗迹依稀,便成文人雅士怀古思远的最好来由,“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好古是风雅之士的共性,在石门,也留下了许多凭吊遗迹的诗篇。明代时,嘉兴知府钱荣曾写过一首诗:“苍茫白石锁寒塘,十里尘埋古战场。人物已非天自老,山河依旧世空忙。千年迹在湾流碧,一代兵销草木长。几度登临陪惆怅,西风吹泪洒荒凉”。清代郑镰有《玉湾怀古》诗:“春秋尚争地,吴越此分土。可怜一夫差,属镂杀良辅。不顾抉眼臣,遂亡伤指父。有仇不能报,此恨成千古”。 在清代,“石门故垒”还被列为“桐溪八景”之一,而邑人陈润的《石门故垒》写得也最精彩:“古塞千年尚有基,断横残石草离离。风烟不散英雄气,犹如吴兵百战时”。即使到了现代,亦有风雅之士,在垒石弄南首,运河岸边,竖起一碑,正面上书“古吴越分疆处”,背面刻“古吴越疆界碑记”一篇,中有“垒石弄者,古吴疆界也。兵锋迭起,垒石为门以为限,石门之名传焉,对峙相抗,洵要冲险地。虽疆界屡迁,阖庐、夫差、允常、勾践早成千古传说,而故垒遗址依稀犹存。几经兴废,沿袭迄今,仍曰垒石弄,盖保持古迹也”等语。此碑可作为对追溯石门历史源头的一个标志。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