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庙即孔庙,是纪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庙,武庙又称关庙或岳庙,是纪念和祭祀中国最受人崇拜的武将关羽和岳飞的祠庙。
清代祭孔相关礼仪(乐章、穿戴、舞谱)/选自清廷礼部编《坛庙祭祀节次》
文庙即孔庙,是纪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庙,武庙又称关庙或岳庙,是纪念和祭祀中国最受人崇拜的武将关羽和岳飞的祠庙。中国规模最大、建造最早的孔庙是孔子故里曲阜的孔庙,我国建于各地的孔庙数以千计,既是古代科举教育的学宫,也是作为本地人文昌盛的象征而兴建的。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孔子诞辰之日,在学宫的士子们都要在县官的带领下顶礼膜拜,祭祀这位至圣先师。 清代,嘉兴府属各县均建有孔庙,但至今只有崇德孔庙尚保存着,可谓硕果仅存,弥足珍贵。 崇德孔庙在今桐乡市崇福镇(原崇德县治)中山公园内,初建于北宋元丰八年(1085),已有近千年历史。建庙伊始,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沈括为孔庙撰写了《新建文庙碑记》,内曰,“元丰八年,括苍吴君伯举为是邑也,始筑宫庙以祀孔子,聚学者,择经师,而教之以义理。”历史上崇德孔庙曾屡毁屡建。北宋末,方腊起义,占领崇德,孔庙毁于兵燹;南宋绍兴年间,崇德县令黄扬又建文庙,元末又毁;至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孔庙遂成规模;进入近代后,更是历尽劫难,太平天国时,大成殿被太平军烧毁,同治四年(1865)修复,宽三楹,飞檐翘角,柱顶石呈方形,系明代旧物;抗日战争时期,庙中亭堂被拆,殿前古树被伐,移去修筑碉堡;“文革”期间的“批林批孔”运动中,孔庙殿前泮池被填种稻,仓沐桥因开市河被湮埋于土中。 崇德孔庙的面积有三十余亩,主要建筑为大成殿,殿前有棂星门,系石坊形,大成殿共三楹,屋宇高大,飞檐翘角。殿内石台上供有孔子塑像,以前每年八月二十七孔子生日,有祭祀之举。除大成殿外,还有明伦堂、魁星亭、采芹亭和四先生(吴伯举、沈晦、赵汝愚、辅广)祠。殿前两侧的墙壁上,嵌有宋代以来历代关于修建孔庙的石碑,其中有宋代沈括撰写、大书法家米芾书写的《新建文庙碑记》,明代吕希周撰写的《重修儒学记》等。 孔庙周围风景秀丽,以前曾有“桂山聚秀、魁阁凌虚、文璧穿云、芹池浴日、桃蹊簇锦、杏树联阴、虹影双飞、鲸音远渡”八景。桂山在大成殿后,系挖池堆土而成,因山上遍植桂树而得名。山顶有魁星亭,为北宋宣和六年(1124)考中状元的沈晦而建。沈晦原籍钱塘,后迁居崇德,御试夺魁后,其居住的地方称状元坊。文璧塔原有三座,为明嘉靖间通政使吕希周所建,按八卦之象分别命名为“坤”“离”“巽”,分布成鼎立状,所以《语溪八咏》“文峰鼎峙”一诗云,“鲁宫多胜概,巍塔鼎形分。远眺三台象,高连列宿文。”后三塔坍塌,咸丰三年(1853)重修巽塔,即今现存的文璧巽塔。塔为六面七级砖木楼阁式建筑,浮雕斗拱立柱,每层均有壶门,以窗棂相间,壶门内有砖刻题记,共六个字,为“礼乐射御书数”,即六艺,代表古代学校教育的内容。泮池南北三十丈,东西五十丈,遍种莲藕,曾开结并蒂莲,里人以为吉瑞之兆,明朱逢吉《语溪十二咏·泮池莲瑞》诗有“泮水绿泱泱,莲开并蒂芳”之句。仓沐桥建于清代,是一座三孔石平桥。照屏,也称万仞宫墙,在孔庙之前,长约五十丈,下砌石栏护之,又植桃杏固之,是为桃蹊簇锦、杏树联阴二景。崇德孔庙有“文房四宝”之说,即照屏为纸,泮池为砚,仓沐桥为墨,文璧塔为笔,表示其为一县之学宫,文运天开,文星常照。 的确,崇德自建孔庙后,文风蔚然,文脉延绵,文人辈出,北宋有状元沈晦,南宋有探花赵汝愚,官至丞相。清代康、乾年间,接连出了吴涵、吕葆中、陈万青三个榜眼。三朝中还出过六个解元、一百五十八个进士。宋代有莫氏五子登科,清代有陈氏兄弟同榜。延至今日,薪火相传,崇德“崇文厚德”之风不绝,桐乡高级中学建校十年来,共出过好几名高考“状元”,大多数来自崇德。 2005年,为打造人文桐乡,建设文化名市,传承历史文脉,崇福镇重修了孔庙,修建了大成门、万仞宫墙、望月台等主要建筑,修复了棂星门,塑造了孔子像,悬挂“万世师表”“圣集大成”和“斯文在兹”三块匾额,还陈列了崇德孔庙历代以来珍藏的各种碑刻。崇德孔庙已成为浙北地区规模最大、嘉兴市现存唯一的一座孔庙。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