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代梅里诗人缪绥武《梅花溪踏青词》中写好花开遍假山头,少妇闲乘舴艋舟;姚家
|
清代梅里诗人缪绥武《梅花溪踏青词》中写“好花开遍假山头,少妇闲乘舴艋舟”;姚家鳌《梅花溪棹歌》里亦写“一篑假山终是假,麻田卷石是真山”。上述两首诗中的“假山”,说的就是现在秀洲区王店镇假山村中的一座土假山。 据光绪三年(1877)编纂的《梅里志》记载:“假山在里东北二里,明李东岩筑。高数仞,多古木,号‘小辋川’。”(辋川为唐代诗人王维隐居的别业) 李东岩(1456—1516),名淳,字元厚,嘉庆贡生。据《梅里志》介绍:“元厚家海盐,为里人王廷宰明府赘婿。”查苞溪裔孙李生观第十一次纂修的《苞溪李氏家乘》记载:苞溪李氏始祖是宋朝丞相李宗勉之子李佰翼,其子李衎,字仲实,号元白,是元代画家。元大德年间,李衎自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赴任嘉兴路总管府同知,后弃家隐居在海盐苞溪(今海盐于城镇吕冢村)。到了明代,李衎的玄孙李东岩一支自苞溪迁入王店。李东岩有五个儿子。明正德中(约1515)以子世秩贵赠文林郎,任江西省武宁县知县。但他无意做官,一直定居在王店镇东,人称“东岩老人”,有诗集《一篑山房集》。 《梅里志》还记载,李东岩玄孙李自明(1576—1645),字先修,号少白,时任扬州府训导。在抵抗清军时,扬州失守,城破殉难,入梅里“四忠祠”。据他撰写的《土假山记》说:他们李家在苞溪是显赫的望族。自东岩公迁居王店后,便在房屋的北边筑了这座土假山。从此,“假山李氏”与这座山便在这片土地上闻名一时。相传,假山李氏至今已有五六世了,虽然分支众多,但都自称是假山的后人。李自明还在文中描述:这座山高约五丈,前后左右加起来三百多步。东南方向有清澈的溪流注入,西北方向被大路环绕。 那么李东岩为啥要筑这座假山呢?其裔孙李灿(1688—1748),字学林,号蓼汀,他撰写的《假山后记》回忆:李东岩早就有筑一座假山以作景观的愿望。这一年正值遇天灾,粮食歉收,农民乏食,东岩老人急公好义,便用以工代赈的方法,请附近的乡民帮助在屋后荒地上筑一座假山,并讲定担土若干筐、酬米若干斗。乡民得知后,纷纷前来帮忙,不数日,这座小巧玲珑的假山便筑成,乡民也因此解了燃眉之急。李东岩还在假山上种植了树木竹林,建起了楼阁台榭,供大家游观。山下有小河环绕,清澈的河水与假山相映成趣。从此,李东岩为救济灾民而筑山的故事,便在当地流传至今。 假山下的地名一直称“假山头”。因假山园林闻名于外,附近的村落也自然而然地称假山村。 可惜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这座假山只剩比记载的高度大小不及一半的遗址,当年风光已不再。好在康熙年间,由梅里诗人许灿编纂的《梅里诗辑》中载有李东岩的诗七首,其中《贻王青上》诗:“远移半逻村边棹,来往梅花溪上洲。泉石久同元亮(陶渊明,字元亮)僻,溪山真作辋川游。”其诗后自注:“余于舍后积土为山,上植卉木,缀以亭榭,颇有岩壑之趣,人呼‘小辋川’云。”给我们留下了当年美好的印象。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