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七十年代会龙山漾 清光绪辛卯(1891),东栅米业同仁在常丰桥东堍义筑公用码头,并勒碑,设界,筑楼亭,方便泊舟,担水。这座码头,直到二〇〇〇年才无奈地被拆除。人们对它的记忆不光是用水之便,在那里,透
![]() 上世纪七十年代会龙山漾 清光绪辛卯(1891),东栅米业同仁在常丰桥东堍义筑公用码头,并勒碑,设界,筑楼亭,方便泊舟,担水。这座码头,直到二〇〇〇年才无奈地被拆除。人们对它的记忆不光是用水之便,在那里,透过波光粼粼的水面,陪伴东来西往的船只,南眺汉塘牌坊,东望会龙山,西看会龙桥,那是东栅人休闲的一种享受。 东栅人的享受,更有烟波浩渺的会龙山漾畔两座水乡佛国的护佑。元代,会龙山上建起了会龙山寺。然“屡为兵火所灭。明嘉靖间张太仆重建。甲寅(1554)复为倭夷焚毁。万历乙酉(1585)知府龚勉以为郡邑风水攸关,给示命僧弘棣,募建观音阁、真武殿,即文武两殿,以护镇地方”。会龙山寺,三面环水,绿洲黄宇,风光无限。明殷仲春《眺会龙山寺》诗云:“暮春历幽寻,寻幽兴不辍。停策憩远垌,乱流泛轻枻。遥遥至丛林,清磬声寥泬。”宋朝的风水宝地,明代承前启后,踵事增华。 早在宋代,漾之北岸,“城南旧有白莲寺”,明崇祯《嘉兴县志》记:“宋绍兴壬子(1132),郡父老请于朝,改建于此,名白莲接待院。”“明洪武辛未(1391)定为白莲讲寺。” 自古为嘉兴城东名刹的白莲寺,典故诗文,经历遭遇,层出不穷。 元末,括苍刘基曾在白莲寺假馆著述,作渔唱诗。其馆名“柳桥书馆”,俗称“常丰桥”。常丰桥在白莲寺西。元至元《嘉禾志》有记。它是东栅最早入志的桥梁。刘基书馆以桥为名,可见他入乡随俗之胸怀。难怪他的《柳桥渔唱》,抑扬顿挫,耐人寻味:“春风澹澹兮湖水波,柳垂桥兮青烟满莎。扣予舷兮发长歌,靡白蘋兮乱驾鹅……”刘基,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 明项元淇《游白莲寺》诗云:“慧远多年启法台,陶潜当日赋归来。溪分燕尾金沙涌,殿作鸾飞宝地开。”慧远(334—416),晋代净土宗高僧。陶潜,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号五柳先生,后改名潜,即归隐田园之意。诗人借古喻今,揽秀禅意,以述在白莲寺的游历,心旷神怡。 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中有咏唱白莲寺:“秋晚东林落木疏,白莲僧寺水中居。昏钟不隔渔庄火,古殿犹存日本书。”“日本书”,指寺壁有日本国人题字处。可见,白莲寺历经数代,盛誉佛界。有扶桑游僧到访,受寺院大德弘法后,感而落笔。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