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名士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名士 > INTRODUCE

长水忆往-忆安瑞先生

2012-04-19 11:17 作者:陈建华 来源:嘉兴故事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安瑞先生我的老师,一位一生从事中药工作的老人,离开我们已整整八年了。 安瑞先生(1913~2000年)姓王,浙江宁波人,出生在一户贫寒家庭。父亲过早离世,靠母亲把他拉扯成人。或许是家境的贫困,安瑞先生的身体显得有点单薄,从我第一次见到直到他晚年,始

       安瑞先生——我的老师,一位一生从事中药工作的老人,离开我们已整整八年了。

  安瑞先生(1913~2000年)姓王,浙江宁波人,出生在一户贫寒家庭。父亲过早离世,靠母亲把他拉扯成人。或许是家境的贫困,安瑞先生的身体显得有点单薄,从我第一次见到直到他晚年,始终如此。不过先生虽然瘦小,但无论站在三尺柜台上问病卖药,或给学生上课,始终精神饱满,嗓音洪亮。

  1927年,王安瑞刚满十四岁,因家境困难,母亲托亲戚让他去学生意。当时有上海和嘉兴两个地方可以去,母亲想还是去嘉兴吧,地方小,安全一些。安瑞先生遂告别家乡,只身来到嘉兴,进了位于当时嘉兴北门大街北丽桥堍的童天成——余姚人童微香开的中药店。从那时开始,安瑞先生就和中药结下不解之缘。

  按规矩,进店头三年先做学生。安瑞先生就从货房(仓库)打杂做起,一步一步开始了中医药生涯。他做过存放贵重药材细货房的保管,又在料房做过丸散膏丹的加工生产,最后被安排从事柜台工作。几十年来,他吃苦耐劳、刻苦钻研。读书时为省油,油灯灭后就借着隔壁人家的灯光看书。进药店后,在清晨和晚上时间发奋读药书、练毛笔字,其间自学了《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中医药典籍,抄录了许多民间单方,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和柜台工作经验,还练就了一手好字。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安瑞先生受当时的嘉兴县工商联和卫生局的委托担任开设在嘉兴群力中学中药专业班《中药炮制学》的任课老师。他给我们讲《药性赋》时,“诸药乎性,此类最寒,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泽泻通淋而补阴不足……”一篇《寒性》朗朗道来,一字不差。他丰富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和写在黑板上奔放、洒脱的粉笔字,令学生神往。

  六十年代底,一位肝病病人肚子胀得像一只倒置的铁锅,经许多医生诊治都不见效。病人痛苦不堪之际,托人请安瑞先生诊病。服下安瑞先生开的汤药后一个半小时,病人要大解。随着下泻,肚皮也开始慢慢下瘪。病人顿感舒服,然后在医院继续接受治疗。后来安瑞先生讲,病人肚皮胀得像只皮球,是因为几天不大解,再加脾胃功能运行不好,宿解在肠子里开始发酵,致使肚子越来越胀。针对这个症状,他开的中药方里就重用攻泻、利气的生大黄、朴硝、枳实之类药,再辅以消导、健脾胃中药,故能得以药到病除。

  安瑞先生用自己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和实践经验在三尺柜台上为许多顾客和病人解除了痛苦,赢得了许多人的赞扬。七十年代底,他被当时的嘉兴地区行署评为全区“对中医中药事业继承发扬作出贡献”称号人士(仅有两位,另一位是原湖州中药厂的一位总工程师)。1978年,在中药行业干了五十一年,已是六十五岁的安瑞先生正式退休了。退休在家的他还是很忙,总是热忱接待慕名而来的人们,为病人解除病痛。

  今天,五十来岁以上的老嘉兴人中,许多人都还记得童天成这位瘦小,略显苍白的脸上戴着一副近800度近视眼,穿着十分俭朴,抄着一口浓浓宁波口音的安瑞先生。在振兴祖国医药,弘扬传统文化的大好形势下,中药老人——安瑞先生让我和中药班的同学以及所有熟悉他的人怀念。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