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康熙十三年(1674)冬,朱彝尊客居潞河(今北京郊区)龚隹育幕府,因常年飘零在外,岁暮之际更加想念家乡,便创作了《鸳鸯湖棹歌》一百首,分寄给同乡好友,希望大家一起来倡和。
《干巷志》中有关曹次典的记载 康熙十三年(1674)冬,朱彝尊客居潞河(今北京郊区)龚隹育幕府,因常年飘零在外,岁暮之际更加想念家乡,便创作了《鸳鸯湖棹歌》一百首,分寄给同乡好友,希望大家一起来倡和。但结果“和者仅中表兄谭舟石一人而已”(朱彝尊《〈和鸳鸯湖棹歌〉序》)。谭吉璁(字舟石)和的一百十八首诗和作与原作一样,音节谐美、征引详备,“新城王少詹最称之”,虽然得到了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的山东新城人王士祯的赞许(王士祯曾任詹事府少詹),但朱彝尊总是觉得有点落寞。 到了康熙二十四年(1685),嘉善魏塘的曹次典与朱彝尊在京师相会,他在欣赏了《鸳鸯湖棹歌》后,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用原韵和了一百首,这使朱彝尊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当即为曹次典的一百首和作写了序。他在序中说,曹次典的和作虽然并不十分奇特,但他在用词遣句方面确实下了一番功夫,使得常年漂泊在外的人士读后顿生故乡情思。还说,昔日张尧同创作《嘉禾百咏》后没有听说有谁相和,而我的《棹歌》先有谭舟石和于前,又有曹次典继其后,怎么可以说今天的人不淳朴呢?“次典其锓诸木,试以质少詹事可哉”,曹次典的和诗刊刻后,肯定也会受到王士祯赞许的。据笔者所知,这是朱彝尊唯一的一篇《〈和鸳鸯湖棹歌〉序》。 那么这位“魏塘曹次典”是何许人也?我曾找遍资料没有结果,连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中的“嘉善曹氏”也无此人的记录。就在想要放弃的时候,不想在《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中的《干巷志》里找到了答案。 据《干巷志》卷二《人物》记载,曹次典名伟谟,字次典,号南陔,是明代松江府金山县干巷镇人,后移居嘉善县魏塘镇。曹次典从小聪颖,十一岁随父曹溪(字谾仙)拜见明朝文学家、画家陈继儒(号眉公,松江府华亭人),眉公命他作“禹稷颜子论”,不想曹次典小小年纪竟引经据典,一挥而就,使得眉公刮目相看,当场书写“英才”两字赠予这位少年英才。 曹次典以明经(贡生)身份进入国子监后,在京师名噪一时,大臣韩菼、徐健庵等都以“枚马”(汉代著名辞赋家枚乘与司马相如的并称)相待。只可惜他参加科举考试二十一次皆未中,仅以诸生的身份任国子监祭酒四十余年。万般无奈下,曹次典只得假借“忆故乡菱角之美,襆被而归”。此后,他进入与陈子龙齐名的松江夏允彝门下,熟读《史记》《汉书》,精于《春秋》内外传。曹次典的诗善于效法三唐(指唐朝诗歌创作的初、盛、晚三个阶段),有《南陔诗稿》。 《干巷志》编纂者朱栋在《南陔诗稿》序中说,曹次典曾和《鸳鸯湖棹歌》百首而得竹垞太史所赏识,并为之作序,可惜其诗已不存。嘉庆二十三年(1818),朱栋偶然得到其手稿,即与友人丁繁滋(字耘庄)一起出资付梓,这才得以存世,可惜我没有找到这一百篇和作。丁繁滋在《南陔诗稿》后的题诗总结曹次典的一生最为全面: 先生总角时,早得高人赏。 先生小试文,时邀名公奖。 振藩登骚坛,海内皆企仰。 秀水与新城,南北争雄长。 先生厕其间,洪钟无细响。 风格追三唐,光芒长万丈。 锁闱几朝昏,风尘作供养。 屡荐识马卿,数奇叹李广。 邺下多诗人,是谁最倜傥。 陈思八斗才,一时几无两。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