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名士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名士 > INTRODUCE

与“毛笔”结缘一生的陆维钊(2)

2012-05-24 20:19 作者:谢炳华 来源:嘉兴故事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陆先生是个遗腹子,自幼在祖父陆少云的国学启蒙和母亲徐兰宝的慈爱呵护下,道德学问俱进。家庭的熏陶,个人的秉性,使之与毛笔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相依为命,终伴一生。 最近央视《实话实说》主持人崔永元在重


  陆先生是个遗腹子,自幼在祖父陆少云的国学启蒙和母亲徐兰宝的慈爱呵护下,道德学问俱进。家庭的熏陶,个人的秉性,使之与“毛笔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相依为命,终伴一生。

  最近央视《实话实说》主持人崔永元在重庆做节目时说:“古时候,手势和笔法结合一起称为‘书法’,就像一种行为艺术,现在却失掉一半了。”我对此有同感。而陆先生没有失掉这“一半”,却是整个儿融合成为他一生的生活方式和生命形象。

  陆先生从12岁师从绍兴潘锦甫先生严谨临摹颜真卿《多宝塔碑》始,至60岁写篆隶条幅《心画》止,可说是传奇的“上部”,名为“业余学书”。48年间,他只争朝夕,潜心书艺;他借古开今,糅合篆、隶、行、草,自创蜾扁,独树一帜。在日常事务中,他用“毛笔”编讲义、抄书稿、开药方(兼通中医)、写信札(甚至便条)……真是“非人磨墨墨磨人”,他日复一日地磨啊磨啊……漫漫岁月磨出了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文人。

  陆先生从61岁知遇浙江美院(中国美院前身)院长潘天寿,62岁应潘先生之请,由杭大中文系调入美院中国画系书法篆刻科任主任起,到82岁病重时坚持为知己潘先生书写墓碑,临终前一周在病榻上给书法篆刻研究生讲最后一课止,称得上是传奇中的“下部”,名为“专职授书”。他以实际行动来扭转“现在学国画的学生不会在自己画上题字,简直是笑话”(潘天寿1961年4月语)的尴尬局面。这光彩夺目的20年,他宠辱不惊,老而弥坚。除70岁至72岁被关进“牛棚”,用钢笔写“检查”,暂时与“毛笔”分手外,其余岁月仍是手不离“毛笔”。他73岁被放回家中,重操旧业,临下虞本《兰亭序》第88通,而据其跋语言:“余临《兰亭序》第150通。”临帖是他必修的早课。他74岁时,为迎尼克松访华游杭,允许题“凤凰寺”三字(不准署名)……80岁届耄耋之年,他劲挥如椽之笔为岳飞墓书篆隶笔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秉笔尽抒除灭“四害”后大快人心的豪情。

  流光任尔去无涯,
  老我红心兴倍加。
  应记虚怀同此竹,
  临岐相与惜年华。

  这是陆先生74岁时题在《墨竹》上的一首言志诗,鲜活地描述了他一生的自我写照。纵览他文艺人生的轨迹,他先是一位古典文学专家,而后是一位书法教育家,最后是“演化百家而了无痕迹”的创新书体的一代书法宗师。而一以贯之的则是“毛笔文化”,造就了这位学者型的书法家。记得上海同济大学古建筑教授陈从周曾经说过,他素不喜“书家”的字,所喜的乃是学者之书。陆先生的书法作品,我想正是陈教授所喜之作。观赏陆先生的条幅、横幅、对联,甚至他的信札、便条、药方等,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其书法中点划沉着,书含卷气,古雅遒劲,真所谓人书俱老矣!

  “书如其人”,此话不假。陆先生对于世故,近乎默然;对于书法,却始终兴趣盎然。他做了一世的教育,一世的书艺,临驾鹤西逝时,还是一支毛笔,两袖清风。他却步于名誉利禄,心烦于喧嚣世界。然而走进了魏晋唐宋碑帖所营造的墨香氛围,他便视之为一方净土、一片绿洲和一泓清泉。他徜徉其间,心静气定,精神世界得到休憩与净化,这就是他所追求的物我两忘的境界,也更使他升华了卓绝的人品。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宋代名臣范仲淹的这一名句,用在陆维钊先生身上,我看也是恰当不过的。
顶一下
(1)
50%
踩一下
(1)
5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