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4年,她被送回了上海。 家里为她选的开蒙师父叫赵化南,是北京人,她吃住在赵家,苦练京白。虽是南方人,但京白的幼功是好的。 拜的第二个师父是上海天蟾舞台唱大花脸的何英奎。当时也是名角。他教她武功、青衣
1924年,她被送回了上海。 家里为她选的开蒙师父叫赵化南,是北京人,她吃住在赵家,苦练京白。虽是南方人,但京白的幼功是好的。 拜的第二个师父是上海天蟾舞台唱大花脸的何英奎。当时也是名角。他教她武功、青衣戏。她天亮就起床去学戏,弄堂里倒马桶的也正开始忙碌。 吊嗓、跑圆场、下腰、踢腿……周围一片咿咿啊啊。每天的功课很紧。 第三个师父是唱男旦的刘玉琴,教的是梅派戏。父亲一心一意培养她,请了老师到家里来教戏。 “我怕我的妈妈爸爸,他们培养我养我,要孝顺的,不报答天要打的。” 家里其他四个孩子,大姐后来主要照料她生活;二姐学小生、花旦,“后来还是我教她戏。”三姐学老生,水平一般,没成角儿;唯一的弟弟读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来在上海剧院搞灯光设计,他是大学生。” 她的青衣、花旦戏,在第三个师父刘玉琴那里“得到完善”。 旧时,艺人读书不多,学戏全靠口传心授,死记硬背。对每一个“本子”情节的领悟、唱腔的设计、神情的表现、身段动作的表达、曲调的运用等等舞台技艺,都需要下死功夫磨。 ![]() 金艳霞十七岁的戏装照。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