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至今日,恐怕还是有不少人对庄一拂先生的百龄人生,其中卓异曲折的传奇因素,兴趣甚浓。诸如庄一拂的两任妻室;庄一拂在担任浙江通志馆分纂(现浙江文史馆前身)时,大力抢救嘉兴图书馆馆藏珍籍《檇李文系》;庄
时至今日,恐怕还是有不少人对庄一拂先生的百龄人生,其中卓异曲折的传奇因素,兴趣甚浓。诸如庄一拂的两任妻室;庄一拂在担任浙江通志馆分纂(现浙江文史馆前身)时,大力抢救嘉兴图书馆馆藏珍籍《檇李文系》;庄一拂狂搜中国历代戏曲曲目,从着手整理、研究到出版巨著《中国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共三部;庄一拂在八十高龄直至望九之年担纲主持鸳鸯湖诗社,主编《鸳鸯湖诗社社刊》近20期,发表了诗词作品数千首等等。当然,所谓的“传奇”,其中有些内容,囿于某种人所共知的局限与其他因素而不能累牍详述。 在一九八六年,嘉兴市成立了鸳鸯湖诗社,当时的嘉兴市政协主席沈如淙到会致辞,市领导庄洪泽、李旭峥、贝品明等都寄来了热情洋溢的亲笔贺词。诗社人才济济,汇聚了各方著名人士,如南社诗人年届九旬之余的蔡韶声老先生,还有不少声名显赫、才华卓著的教授、学者,如王蘧常、汪胡桢等等。庄先生以八十高龄荣膺社长,倘就其声望与学术、诗词成就而论,应该说是名实相符的。庄先生的大著《中国古典戏曲存目汇考》、《箨山亭集》(诗词集·朱大可撰序)、《双华词曲集》、《明清散曲作家汇考》及《十年记》、《鸳湖冢》、《鸣茄记》(三种传奇剧本)等陆续出版,影响不可谓不深远。第二,根据《中华诗词年鉴》统计,其时在全国范围已经成立了数十个诗社,鸳鸯湖诗社是最早的一个,而且是成立中华诗词学会发起单位之一。 鸳鸯湖诗社的日常活动方式是十多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偶尔夹杂着寥寥几个年轻人,在茶室中相聚。记得有一回,我因去得迟了一点,看见大家都到齐了,其中有小个子画家、诗人沈侗廔,颔下长须飘飘的书画家、诗人张振维,黑陶制作兼篆刻家许明农,身披黄袈裟的觉海寺方丈、诗僧雪相法师,神态忧郁的工笔画师郑传钵,长相清癯、脸上笑眯眯的邱绍珍,还有一位特地从嘉善西塘赶来的严西凤,而那位身材修长面带微笑却名动海内外的大词家许白凤,是从平湖乍浦镇赶过来的,还有编著《蒲华年谱》的钱筑人,再加李长木(上引各位,除了画家李长木先生,其他各位均已去世)。 庄老红光满面,精神矍铄,身穿一件铁灰色呢绒短大衣,颇有风仪,在众星拱月般的簇拥之中,雍容而坐,虽年已八旬,又万千艰难、泪血交迸熬过了文革大劫,儒雅的风度中看不出一点点“曾经沧海”的痕迹。然此种活动,蛰居南浔的词学家吴藕汀先生却并不看好,曾以“茶聚”调之(见吴著《十年鸿迹》),言外之意认为是无聊赖或意义不大,或其中也蕴含着“文人宜散不宜聚”之义。 我以为,自古以来,从学术须精研或诗词创作更宜在高手间相互切磋这个角度看,应该说是正确的。但至今却还没有一家公开出版的权威的具有标杆性的古体诗词刊物(像小说界有《收获》、散文界有《美文》等知名文学杂志),而具有真知灼见的诗词评论家,鲜如凤毛麟角。从全国的诗词发展状况来看,目前仅仅还停留在普及的阶段,佳作非常罕见。无须赘言,庄先生对诗词普及确曾起到了良好的发轫作用。 |
- 上一篇:江成之:当代浙江印派的“中流砥柱”
- 下一篇:陈学昭后人:谦逊做人 低调做事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