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二莫若晦,字子明,为官清正,政绩也是可圈可点。绍熙二年(1191),升任袁州(今江西宜春)知州。抵任后,莫太守深入乡村,考察民情,发现当地积弊已久,百姓负担过重。于是力主节俭,痛惩夙弊,将四乡百姓积欠
老二莫若晦,字子明,为官清正,政绩也是可圈可点。绍熙二年(1191),升任袁州(今江西宜春)知州。抵任后,莫太守深入乡村,考察民情,发现当地积弊已久,百姓负担过重。于是力主节俭,痛惩夙弊,将四乡百姓积欠的数以万串的铜钱,全部免去,以宽民力。于是,民生得到改善,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一年之内,葺校舍,垦荒田,筑城堞,修浮桥,兴驿站,举办实事甚多。当时府城遭火灾,莫太守发公款赈济,获得百姓称颂。时人谢艮斋赋诗云:“从此宜春夸盛事,指将椿桂作甘棠。”莫家五子登科的故事和莫太守把八十岁老母迎到袁州府衙侍奉之事,在袁州闾巷传为盛事,成了百姓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莫若晦还写了不少赞颂袁州名胜古迹的诗篇。如《震山岩》:“一岩孤峻出尘埃,下瞰僧坊七宝台。鸿鹄凌空无碍去,浮山供望有情来。临风笑语飘飘远,举酒襟怀落落开。莫讶作诗诗句好,醉魂飞自月边回。”反映了他对袁州景物的爱慕和热恋,这首诗在袁州流传了几百年。莫若晦勤政亲民的形象也永远定格在袁州的历史天空。莫若晦以功提升为工部郎中。后出任徽州知府,又改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严州向有猛虎出没伤人,莫若晦到任后,即刻整顿刑政,开发山林,召民驱虎,虎患遂息,当地名士作“虎渡河颂”赞扬莫太守的功绩。莫若晦后来又升任湖广南庾提举,终因居官正直,从不阿谀奉承,当朝权臣恨其不附己,便改授其为毗陵(今江苏武进)知府。莫若晦拒不赴任,辞官归里,终老于家。 老三莫似之,字子饮,曾任丹徒县尉,负责侦查破案、缉捕盗贼、专项犯罪打击、日常治安管理等事务。据说在任时整肃腐吏,节约公费,成绩灿然。老四莫若拙,字子才,曾任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教授、修贡兴学,美名盛传。后来升任浦江知县。莫氏五兄弟中,就是他的官声稍微差一点。 莫家老五莫若冲,字子谦,历任安吉县尉、毗陵教官、安吉知县、吴江知县、闽漕元幕,登文检院司农簿,后升任岳州(今湖南岳阳)知府。初至岳州,即办杀人疑案,察访验核,明断如神,官民叹服。岳州连年灾荒,饥民骚动,群盗蜂起,若冲督捕首犯,赈济饥民,全境帖然以定,不久调全州。全州盗寇猖狂,且处湘江源头,壤高水浅,客船畏惧而不至,漕司无法按时解缴军粮。莫若冲就果断动用官款造轻舟,解决了军粮搬运难题。第二年,当地洪水泛滥,全靠这些官船用来抗洪救灾、济渡百姓。后来,莫若冲官职升到大理寺丞,但他开始厌恶官宦生活,不再有仕进之意,外调他任永州(今湖南零陵)知府也未赴任,于嘉定五年(1212),以祠官乞归故里,故乡人称他为莫寺丞。他居住在南广福寺(南寺)的南边,西俯张泾(中沙渚塘),南瞰语溪(南沙渚塘),以“足闲”名其堂,在溪光野色中优游觞咏度过近二十年余生。莫若冲生性淡泊,为官清廉,无声色之好。晚年居乡乐善好施,修桥补路之类好事做了不少。他家东边有座名叫东兴的小木桥,莫元冲独资捐助易为石桥。此外,从南沙渚塘口的语溪桥东至张泾一带,当时是热闹的民居,但道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尤其是下雨天道路泥泞行者不便,张泾虽有石桥,阔仅三尺。莫元冲带头捐资,用砖铺设街道路面,又重建张泾桥,改名为通济桥,桥面宽敞可通车马。东兴桥以东至沙渚高桥,徒步挽舟都是田塍路,风雨之晨,冰雪之夕,道路泥泞,行人叫苦不迭。当时,演教寺僧思齐、蕴常为民做好事,自演教寺往西先已布石三里。经莫若冲倡议,分遣缘化,雇船运石,数年间其余二十余里路面全部布上石板,行者无不赞叹。故乡人对莫若冲非常感激,莫氏五兄弟中唯有他死后入祀乡贤祠。莫若冲文章诗词也很出名,著有《语溪集》十卷、《清湘泮水酬和》一卷。 值得一提的还有,莫若拙的儿子莫季谦、莫若冲的儿子莫汲、莫何和莫若冲的孙子莫仲通后来都中了进士。 岁月沧桑,五桂石坊早已不知圮废于何时,而五桂坊弄名至今尚存,它是崇德人文底蕴深厚的象征,也是那段辉煌历史的缩影。镇西还有个莫墓村,村名缘自那片土地上曾有莫氏的墓葬群。九百年来,崇德的父老乡亲一直为乡邦出了莫氏五子为荣,并以此作为教励子弟勤奋好学的生动教材。事实上,莫氏五子登科的故事已经对崇德县崇文兴教的传统产生潜移默化极为深远的影响。早在明代,佥都御史邑人朱逢吉写的《秋风五桂》诗中已经把这层意思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诗曰:“莫氏五兄弟,联登科甲荣。一门关世教,五桂立芳名。仙树月中老,里闾天下清。题诗劝乡俗,力学继蜚声。” ![]() 五子登科(陶瓷) |
- 上一篇:穆旦之子:父亲在世时,我们不知道他是穆旦
- 下一篇:嘉善历代名人--钱士晋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