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董其昌在嘉兴也有着一批气味相投的书画朋友。他尚是诸生时,在嘉兴与大鉴藏书家项元汴的儿子项德纯相识,成为至交,并因此而结识了比他大三十岁的项元汴,进而得以在项元汴的天籁阁里观摩历代名画,尽睹项子京家藏
董其昌在嘉兴也有着一批气味相投的书画朋友。他尚是诸生时,在嘉兴与大鉴藏书家项元汴的儿子项德纯相识,成为至交,并因此而结识了比他大三十岁的项元汴,进而得以在项元汴的天籁阁里观摩历代名画,“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极大地提高了他的书画造诣。董其昌把项氏的收藏比作“米芾之书画船,李公麟之洗玉池”,直到万历三十年(1602)跋赵孟頫《鹊华秋色图》时,还说二十年前在项元汴家里见过这幅画,可见影响之大。项元汴死后,董其昌为项元汴撰写了墓志铭。董其昌与项元汴之孙大画家项圣谟也是至交,他与项氏祖孙三代的交情长达五六十年。 董其昌与嘉兴书画收藏家冯梦祯的关系也不错,他们在万历十九年(1591)结交,一直来往不断。万历二十三年(1595),冯梦祯于偶然间得到了王维的真迹《江山雪霁图》,视若拱璧。远在北京的董其昌听到这个消息,亲自修书一封请借去一观,并作了累累五百言的题跋(其中又提到了当年在项元汴处曾看到过王维的《雪江图》),成为绘画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而早年董其昌在平湖做家庭教师时,据说对嘉兴名妓薛素素也是一见倾心,对其所作的山水、兰竹“见而爱之,为作小楷《心经》,兼题以跋”。这故事见于朱彝尊的《静居志诗话》,当不是信口开河。 现在南湖宝梅亭旁有一块“鱼乐国”石碑,是万历三十三年(1605)董其昌所题。当时董其昌被任命为湖广提学副使,赴衡州、荆州、蕲州等地视察学政,顺道来到嘉兴。当时范蠡湖是嘉兴的放生湖,董其昌觉得范蠡湖只是“一泓池水”,作为放生湖太小了,建议把南湖作为放生湖,并手书“鱼乐国”三字。 六年后,董其昌又给嘉兴留下了一件墨宝。万历三十九年(1611),嘉兴重修了府学的明伦堂,这在当时也是一件大事。退职在家的原工部左侍郎、右都御史沈思孝撰写了《嘉兴府学重修明伦堂记》,由董其昌书写后,勒石立碑。此碑高二点八米,重达五吨,是目前嘉兴所见的最大的石碑,现收藏于南湖畔的揽秀园内。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