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毕业后谭德睿被分配到上海仪表电讯工业局,在仪表局系统工作了20年。先在上海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任技术员,后因政治不合格被调到仪表局下属的上海仪表铸锻厂。即使后来右派平反,成为摘帽右派,我还得夹着尾巴做
大学毕业后谭德睿被分配到上海仪表电讯工业局,在仪表局系统工作了20年。先在上海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任技术员,后因政治不合格被调到仪表局下属的上海仪表铸锻厂。“即使后来右派平反,成为‘摘帽右派’,我还得夹着尾巴做人。”他刻苦钻研,得到工人的认同,文革期间还受到工人的保护。这也得益于父亲为人的影响。 谭德睿主要从事现代精密铸造技术工作,他兢兢业业,取得了多项成果,闻名业界。其中一项是对西汉“透光镜”的研究。1967年,周恩来视察上海博物馆,博物馆展示了一面西汉铜镜。谭德睿说:“光线照到镜面投影到墙上原本应该是一束光,可是这个镜子很奇怪,把镜背的花纹都映到墙上了。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里专门讲到这种现象,给镜子取名‘透光镜’。”周恩来看了后指示要研究透光镜的“透光”原理。文革期间条件十分艰苦,在上海科协任职的阮崇武组织复旦大学光学系、交大铸造专业以及在工厂的谭德睿一起合作,研究透光镜。1975年,终于将透光镜的原理弄清楚并复原成功,研究成果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奖。 “日本在明治年间也有这种镜子,叫魔镜。我们在2000年前的西汉就有了。通过这个透光镜我接触到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发现老祖宗真了不起,很多青铜器上的技术,我们现在还真做不了,或者做出来也不如那时的好。这样,我就来兴趣了。我发现自己不适宜在工厂,更喜欢做些研究。” 1981年,谭德睿从仪表局调到上海博物馆,专门从事古代青铜技术、铸造史和艺术铸造研究。他有两个优势:一方面,他毕业于学风严谨的交通大学,又在工业系统干了20年,有扎实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父亲谭其骧藏书丰富,他从小耳濡目染,阅读古文献的能力比理工科出身的人强。谭德睿说:“我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检测出来文物是什么成分,再查古文献,然后再做模拟实验。这种研究路线和方法,现在从科技史讲是正规路子,但在当时还是很少的。” 谭德睿在博物馆也工作了20年,他说:“这个20年,是我科研上比较自由得意的20年。我在博物馆系统创造第一家古代金属技术实验基地,出了多项科研成果,还开辟了一个新学科,提升了我国的一个产业,叫艺术铸造。目前中国这个产业的规模和产量已居世界之首,全国有好几百家,有几家企业已发展成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产值一年好几个亿,而且打到国外去了。” 谭德睿的主要著作有《灿烂的中国古代失蜡铸造》(主编)、《艺术铸造》(与陈美怡合著)、《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属工艺卷》(主编)、《中国传统铸造图典》(主编)等。他完成的多项中国古代青铜器成形与装饰技术重要研究课题,全部模拟古法复原成功,多次获文化部和国家文化局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其中一项科研成果,是研究出2500年前古越国的越王勾践剑是怎么做出来的并按古法复原成功。 1988年,谭德睿被评为上海市劳模,还是首届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获得者。曾应邀到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国立史密林学会沙可乐美术馆及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等作学术报告。 谭德睿对艺术铸造领域的开拓和父亲当年耕耘历史地理处女地有异曲同工之妙。 谭德睿育有一子一女。儿子毕业于上海大学图书馆系,1989年去了澳大利亚,现从事程序编程。孙子刚刚小学毕业,在州的奥数比赛中拿到前10名。女儿在上海一家德国企业做高管,在幼儿园小班的外孙也获得探索奖。 |
- 上一篇:张宁:直言谏臣,奉使朝鲜
- 下一篇:先后任四部尚书的杜臻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