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冯浩参与修撰的《续文献通考》 冯浩,冯锦之子,冯钤之侄,字养浩,号孟亭,幼即聪颖异常,深得祖父钟爱,乾隆十三年(1748)进士,入翰林院,充任国史馆编修,参与修撰《续文献通考》。后两任乡试、会试同考官,夜
![]() 冯浩参与修撰的《续文献通考》 冯浩,冯锦之子,冯钤之侄,字养浩,号孟亭,幼即聪颖异常,深得祖父钟爱,乾隆十三年(1748)进士,入翰林院,充任国史馆编修,参与修撰《续文献通考》。后两任乡试、会试同考官,夜以继日,阅卷万余,公慎不苟,遴选真才实学之士。冯浩后任湖南巡抚、江南副主考等职,其后赴京任监察御史。赴京途中,冯浩因心疾复发而归故里,从此不再出仕,以著述、讲学自娱,先后主持常州龙城、浙西崇文、浙东戢山等书院。他为人清白,名重一时,士大夫过其地,皆登庐拜谒。冯浩著有《孟亭居士文稿》、孟亭居士诗稿》、《横塘纪闻》、《玉溪生诗详注》。 冯浩归里后,曾为清初高僧、福严寺方丈费隐禅师石像题词,词云:惟我隐公,堂开直指。道振天童,骸归语水。修真实行,结此妙缘。禅宗景仰,图画长传。 题词之石高1米,宽约0.3米,上有费隐画像,下即为冯浩题词。此石长期置于福严寺内,“文革”中被人为敲凿损坏,石像已有些模糊,后移往他处别用。1994年,有人将石像送还给福严寺,现存于六和佛堂前。 冯津,冯钤之子,字绮云,号云槎。幼随父游历各省,喜骑习,好诗文,官任河南灵宝县丞、云南剑州知州及河北赵州、云南云龙等州县,皆有政声,后卒于京城。冯津工书画,富收藏,精鉴赏,著有《论画稿》等。 冯洽,冯钤之子,字虞伯,号秋鹤。太学生,因疾弃科举,以文墨自娱,随父、祖云游各地,遍画名山大川,尤擅松石及写意花卉,八十而卒。 冯应榴,字贻曾,号星实,冯浩长子。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乾隆三十年,乾隆帝南巡召试,冯应榴得一等第四名,授内阁中书,一年后入军机处,旋迁宗人府主事。乾隆三十五年,冯应榴出任湖北乡试主考。后历任四川学政、吏部郎中、通政司参议、鸿胪寺卿、江西布政使、山东主考。其间,他曾随大学士阿文成治黄河决口,草行露宿,备尝艰辛。冯应榴为人沉毅,宅心仁厚,为官清正,仕途长达三十余年,口碑极好。后以父母年老而告归,致力典籍考据,著《苏文忠公诗合注》,另著有《学语草》、《湖上题襟集》等。嘉庆五年(1800),冯应榴编纂《嘉兴府志》八十卷。 冯集梧,字轩圃,号鹭庭,冯浩幼子,少时有“神童”之称。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入翰林院授编修。乾隆五十四年(1789),冯集梧出任云南乡试主考,其时,兄长冯应榴也出任山东主考,兄弟同时出任典试,士林传为佳话。一年后,吏部考绩,冯集梧又与兄长并列一等,朝廷上下赞贺连连。后以父母年高,冯集梧与兄先后归养。南归后,他曾主持无锡东林、杭州安定、松江云间等书院。冯集梧著有《养志闲吟》,曾校刊《元丰九域志》。因偏爱杜牧诗,冯集梧详加校勘辨析,于嘉庆三年(1798)撰成《樊川诗集注》,此书是杜牧诗作注释本中“最通行的一种”(《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语),今有新版行世。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