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闻湖志稿》中记载薛福的条目 《瘦吟医赘》中,薛福以他四十年的阅历,阐述了治外感病的辩证观点和寒温统一论的独特见解。《瘦吟医赘》曰:今之伤寒,皆温热病也初起只须葱豉合清心、凉瞩,或阳旦,或葛根琴连,或
![]() 《闻湖志稿》中记载薛福的条目 《瘦吟医赘》中,薛福以他四十年的阅历,阐述了治外感病的辩证观点和寒温统一论的独特见解。《瘦吟医赘》曰:“今之伤寒,皆温热病也……初起只须葱豉合清心、凉瞩,或阳旦,或葛根琴连,或柴连温胆之属,散表邪兼清里热,令其微汗而解。如热不退,渐觉口干舌燥,便当撤去表药,参入玉竹、天麦冬、生地之属,以存津液,略佐薄荷叶等轻扬清透;若舌润不渴,而见胸痞恶心,可于葱豉等散表清里药中,复入积桔小陷胸、泻心之类,宽胸消痞,此气窒不宣,故宜辛泄,不必滋清……”他认为江南真伤寒少,温热病多,所以提出对外感疾病的用药,要详察病家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感受,不宜妄用辛热伤津之药。在临证治疗方面,他主乎辛散、宣化,以拨动气机,使三焦通利,邪自分解。他对《伤寒论》一书中六经见证与传变机理,一直认为“胃为枢机”,凡阴病转阳,或由表及里,皆依凭胃阳之弱强为转归、胃津之盛衰为枢纽。他说:“太阳(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六经传遍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证可以理解为表证)实包乎营卫,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转心胞实在不出太阳地界,盖太阳有太阳之表,有太阳之里,若表之里者,乃胸腑之上,心营肺卫之间,故结胸痞症,皆属太阳所统也。”他又说:“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此旨不明,千家聚讼,叶天士有心营肺卫之辨,可谓发仲景千古之蕴,惜其不引太阳篇中原文为证。”说明他在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薛福对当时温病学说,能积极汲取,择善而从,接受新知,不拘泥于古,一切以有助于临床治验为准则,并确认叶氏温病学说,可补《伤寒论》治法之未及处,有设想寒温统一论的观点。 《瘦吟医赘》中还附载颇多有效验方, 如治膨方,拔管方,隔纸膏治赚疮,戒烟方,小儿疮积方……等等,散见于全书各条。其中有介绍一奇病,当时称“缩身症”病的,“嘉善金介峰云:‘曾目击一女,年二十余,无故身渐缩小,不半载,居然极概,医无识者,后忽思羊肉,乃日饵之,渐复如旧。’至今无恙。”“理之所必无,事之所或有,此之谓也。”薛福有感于此病例,曾作行医小结曰:“病变不常,气血有素,穷不常之病变,须门门透彻;保有素之气血,要息息通灵。斯可以言医矣。”所言很切实际,颇具哲理。 薛福自称“四朝老民”,但时遇不济,一生穷愁潦倒,卒于咸丰纪元(1851)冬月,享年七十一岁。薛福遗著《瘦吟医赘》是中医学宝库中的珍品,其中许多医理至今还被广泛认同。 |
- 上一篇:清代桐乡冯氏--四代四朝四进士
- 下一篇:悬壶济世一方脉--朱菊初先生二三事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