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3年,江成之的亲戚中,有一位曾在大收藏家庞莱臣(虚斋)家做过事的沈姓表兄,和当时上海的一些大书画篆刻家较熟。看到江成之如此嗜迷篆刻,便带他去拜访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书法篆刻一代宗师王福庵(1880~196
1943年,江成之的亲戚中,有一位曾在大收藏家庞莱臣(虚斋)家做过事的沈姓表兄,和当时上海的一些大书画篆刻家较熟。看到江成之如此嗜迷篆刻,便带他去拜访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书法篆刻一代宗师王福庵(1880~1960,原名禔、寿祺,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七十岁后称持默老人,斋名麋研斋;浙江杭州人,年五十居上海)。王福庵见到少年江成之双勾(书法的一种艺术手法,就是将字的外框先“描”出来)的八家印稿和刻印习作后,大加赞许,表示愿意收其为弟子,江成之欣喜万分。从此后,江成之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大量双勾摹勒诸多秦汉印谱,“窥得了秦汉印呈精美绝伦之堂奥”,在此基础上,再逐步研究以丁敬为首的“西泠八家”是如何继承秦汉,推陈出新,开创浙派的;一面在课余有意识地寻访书肆冷摊,购藏浙宗先贤印谱原石。“一个穷学生的经济条件毕竟有限,故我节衣缩食,尽自己最大力量去‘觅宝’。”1947年,经王福庵推荐,江成之入西泠画社,《西泠印社志稿》卷二《志人》中记:“江文信,字成之,号履庵。嘉兴人。王禔弟子,能治印。收藏八家刻印颇富。”同时入社的有秦彦冲、叶璐渊、吴朴堂、方去疾、高式熊等人。 1948年,通过一年书信往来,26岁的江成之和嘉兴城中一家钱庄经理的千金邹芳英结婚。恋爱期间两人的通信,篇幅不多,但江成之总是提到刻章、拜访名家、寻印谱之乐,邹芳英倒也理解他的爱好。婚后,他们住在一间小房子里,仅有一张吃饭用的桌,大多数时间,每每吃过晚饭,江成之就占了饭桌,不是刻就是写。但星期天,妻子缝制衣裳,要摊开在饭桌上,这样就得和他争地方。为解决不便,邹芳英请人做了张很小的写字台,放在卧室的床边,江成之就有了自己的“乐园”。从解放前夕到1959年,江成之的三个孩子相继出生,为养家糊口他四处奔走。江成之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商学系,本职工作是财会。他先后在上海新中国、金联、金星金笔厂任计划员,1959年,调入上海第三钢铁厂任统计师。进了上钢三厂后,工作虽然安定,但业余时间少了,又由于历史的原因,其间开会、学习繁忙,他无法专心篆刻创作。 ![]() 遍地英雄下夕烟 ![]()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