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名士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名士 > INTRODUCE

王店名中医周兰若

2015-09-29 15:27 作者:梅晓民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周兰若(1896-1963),字兆生,亦字兆祯,家居梅里(今王店)廿家下。他自幼熟读经、史、子、籍等儒家经典,20岁时即跟随梅里名医朱鹿宾习医,对朱鹿宾的言传身教视若至宝,同时刻苦钻研清代柳宝治的《柳选四家医案》,对中医的医学、医术逐渐融会贯通,并有

  周兰若(1896-1963),字兆生,亦字兆祯,家居梅里(今王店)廿家下。他自幼熟读经、史、子、籍等儒家经典,20岁时即跟随梅里名医朱鹿宾习医,对朱鹿宾的言传身教视若至宝,同时刻苦钻研清代柳宝治的《柳选四家医案》,对中医的医学、医术逐渐融会贯通,并有不少独到见解,还从《内经》、《难经》等典籍入手,旁及明、清诸家之作,皆悉心研究,历时九载,寒窗苦读,手不释卷,故其医理精通,博闻识达,成为朱鹿宾的高徒。等到学业有成悬壶行医后,多次治愈了拖延长久、别人难以治愈的宿疾沉疴,即声名鹊起,前来求诊者门庭若市。兰若医德高尚,逢有贫病交加者,经常接济药资,使他们无后顾之忧。

  据张松石先生回忆,周兰若先生为朱鹿宾高足,亦是王店名医之一,当地人都叫他“兆祯先生”。周先生的诊务十分繁忙,一般每天上午在寓所为病人诊脉(有时多达近百号),下午出诊安排好路程,一个也不漏诊。他毫无架子,且收的出诊费很低,所以很受农村病人的欢迎。当时的张松石还是一个少年,暑假里经常在镇后面的大香樟树下玩“洋片”,而每天午后总能看到周兰若撑着一把黑布阳伞,手臂挽着长衫,昂着花白头发的脸,一边急步赶路,一边不停地揩汗。直到太阳下山时,又见他仍然撑着伞原路返回。先生不畏骄阳,不辞辛劳,年长日久地为大众治病,赢得了百姓的口碑。

  1956年,应师兄朱春庐先生诚邀,周兰若先后在嘉兴地区卫生干校、嘉兴县中医学校任教,并主持嘉兴第二医院中医科诊务,集医、教、研工作于一身,其时虽已年近花甲,仍不厌其烦地谆谆教导学生。

  周兰若行医40年,在望、闻、问、切四诊上痛下功夫,用药疗效显著,治愈病人无数,有着“妙手回春”的赞誉。对同行医术,他常常虚心讨教,补己不足。同行之间亦相互尊重,友谊甚深。

  周兰若为人敦厚纯朴,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每日就餐,必待诊察完毕后才进行,还需病房会诊和指导学生。面对如此繁忙的医务,他从不敷衍塞责,故治病常有奇效。他治学严谨,博采众长,尤其推崇海宁人、清代著名医家王孟英:“王氏之说,源于实践,其所见所历,以及所出治法,最切合杭、嘉、湖地区,故其著作当细加玩味。”他还十分赞赏《柳选四家医案》,评价此书“选案精当,说理简明,用药精炼,论析透彻”,是一部中医临床值得参考的好书。在挑选弟子方面,周兰若也十分严格,必须品学兼优者才允许接纳入室。

  周兰若在临诊时若有所得,必一一记述,写成《医话》。对疗效显著的医案,逐年积累,装订成册。但由于忙于诊务,生前无暇著述,散佚的遗案甚丰,后经他的弟子整理后在江苏、浙江、湖北等医学杂志发表,直到1980年才有《周兰若医案》由嘉兴中医学会作内部发行。

  周氏工书法,喜篆刻,爱写兰,藏书亦丰。

由后人编写的《周兰若医案》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