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树清、陆铿作品《纽伦堡大审战犯》 岳钦韬提供 在艾森豪威尔总部公共关系处办好手续、取得证件后,毛树清一行住进了专门接待战地记者的旅馆,并到军中商店购买了和美军军官同样的制服,区别只在于制服上是绿底金
![]() 毛树清、陆铿作品——《纽伦堡大审战犯》 岳钦韬提供 在艾森豪威尔总部公共关系处办好手续、取得证件后,毛树清一行住进了专门接待战地记者的旅馆,并到军中商店购买了和美军军官同样的制服,区别只在于制服上是绿底金线绣的“战地记者”胸章。 1945年7月1日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清晨,盟军总部组织的由各国记者参加的柏林采访团在细雨蒙蒙中启程。60辆吉普车组成的记者行列,依序向柏林前进。毛树清和另外两名受邀的中国记者乘坐的是609号车。 在沈新华、景张明辑录的《毛树清二战柏林纪略》中颇为生动地讲述了毛树清进入柏林后的一系列见闻和感受。实际上,跟随欧洲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总司令艾森豪威尔进兵柏林的这一路,前线战事的相关情况不断通过毛树清等人撰写的电讯稿发回国内。这些来自欧洲战场上的歼灭纳粹德国的胜利消息,被中国读者争相阅读,也给予了正艰苦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亿万同胞以莫大的鼓舞。 实际上,由于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随军记者执行采访任务,所有旅行交通都不收费,毛树清跑遍了除东欧、北欧少数几个国家外的整个欧洲,不少报道是随盟军前卫师进军及随战机出击在空中采写的。波兰、南斯拉夫解放,毛树清赶到断垣残壁处处的华沙,专访波兰共产党领导人哥穆尔卡,并应邀参加贝尔格莱德群众大会及铁托阅兵典礼;在意大利,罗马天主教皇庇佑特接见了毛树清和陆铿两名中国记者,向伟大的中国和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表达崇高敬意! 与此同时,毛树清的一些报道题材还为中国读者开辟了新的空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比利时圣安德修道院,毛树清采访了曾任北洋政府内阁总理兼外交总长的陆徵祥,并得到了他对1915年与日本谈判并接受“二十一条”这一历史事件的首次回应。“弱国无外交!”陆徵祥在事件发生30年后的感叹,透过毛树清的报道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欧洲战场上一次别有意义的采访。以这样的独家报道,毛树清记述了中国作为二战战胜国的扬眉吐气、百感交集。 在欧洲战场的三年,不到30岁的毛树清对欧美逐渐熟悉。三年后,他离开欧洲远赴美国,随后对联合国、白宫、国会山和五角大楼进行采访,并进入纽约大学研究院、新泽西州罗德格斯大学研究院深造。同时他在纽约创办华文报纸《中国时报》,并受聘为《申报》驻美特派员。 1990年4月,自1937年9月离开后便再未回来过的毛树清重新踏上了故乡的土地。时隔53年后,这位海外游子在父母墓前泪如雨下、长跪不起。“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位冒着硝烟炮火奔波在欧洲战场上的战地记者。”桐乡市政协原副主席叶瑜荪表示。只言片语间,他便真切地感受到这位著名新闻学家及政论家的开明睿智和大气谦和。加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毛树清对两岸及中美关系的一些建言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随后,叶瑜荪跟毛树清开始了书信往来。毛树清也受邀寄来了手写版的回忆录第一章,讲述了他出生、童年、青少年时代的一些往事,及他后来所撰写的一些书目名称如《美国两党政治》、《艾森豪威尔总统与美国国会》、《肯尼迪、约翰逊时代》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讲述堂叔父毛树清的故事,其实也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铭记那段历史。”毛德传一直珍藏着一张照片。照片中,堂叔父毛树清穿着盟军军装,与陆铿一起满面笑容地翻看着二战时期美军的《星条旗报》。报纸刊登的正是“日本宣告投降”的报道。 |
- 上一篇:朱梦仙与他的工笔花鸟画
- 下一篇:沈尧中:草堂修志胜折腰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