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官员在放赈时,只是将贫困者的名字编成名册,至于到底下发多少、发给何人,主管放赈官员在抽查时,只是粗略看一下花名册而已,实际情况一概不知,或根本不想知道,因为自己可能早已被喂饱。向来放赈者分编贫户
当地官员在放赈时,只是将贫困者的名字编成名册,至于到底下发多少、发给何人,主管放赈官员在抽查时,只是粗略看一下花名册而已,实际情况一概不知,或根本不想知道,因为自己可能早已被“喂饱”。“向来放赈者分编贫户丁口册成,则官为抽查具文而已。” 于是,江忠源带着一个随从,微服私访,专门跑到秀水县廉让乡(今王江泾镇荷花一带)、思贤乡(今王江泾镇南汇一带)、柿林乡(今新塍镇一带)、麟瑞乡(今油车港镇一带)等地,了解赈灾情况。他走村串户,不厌其烦地向村民了解情况,询问是否领到赈灾粮物。有些灾民心直口快,直接说没有拿到救灾钱粮。江忠源还直接找到地方上的里正(相当于村长),责问他们为何克扣赈灾钱粮。几天的微服私访,让江忠源心里有了底。回到县衙后,他便下令县衙捕快,将贪污赈灾钱粮数额较大的里正抓起来治罪。此举吓得一些有贪污赈灾钱粮的官员腿肚子都发抖,贪污的行为得到了纠正,被贪的钱粮也如数发到了灾民手中。“余皆股栗,终其事,无敢舞弊者,旋以忧去。”(清光绪《嘉兴府志》) 灾荒年头,盗贼猖獗。据《水窗春呓》载,当江忠源刚入秀水县衙时,桌上的案卷堆积如山,顺手一翻,光抢劫案就有20多件。于是,江忠源就给捕快连下几道命令,务将盗贼绳之以法,以定人心。秀水县的捕快倾巢而出,几天内就抓了100多名盗贼。当时,有人向江忠源建议,将这些盗贼全部砍头,至少也要判个充军或流放,以平民愤。江忠源细细一想,认为不可。这些人犯盗抢罪确实不该,但他们多是当地可怜的农民,犯罪的根源是饥饿,灾荒让这些农民铤而走险。乱世用重典,为杜绝盗抢风,只要将为首的正法就是了。于是,只提出一名作恶多端的重刑犯判处死刑。这名重刑犯在当地横行乡里,百姓闻之色变。江忠源将这名重刑犯关进一只木头制作的站笼内,让他在烈日下曝晒而死。后又命其部下,将收监关押的100多名盗贼按律每人打了几十大板释放。此后,秀水县的盗抢风顿时销声匿迹。“秀水灾,奉檄往赈,遂权县事。赈务毕举,擒剧盗十数,邑大治。”(载《清史稿》) 时任浙江巡抚的吴文镕对江忠源的做法十分欣赏,夸赞他虽只杀了一人,却保全了一百多人的性命,真是功德无量。浙江巡抚衙门还通令全省,在对待盗抢人犯的问题上,一律参照秀水县的办法办理。 江忠源在秀水县虽然仅当了9个月的知县,但政声斐然,特别是为百姓办了实事,消除了由于水灾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当地百姓中留下了好名声。后,他转任丽水知县。因父亲去世,他辞官回家丁忧守孝三年。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起义,尚在孝期的江忠源组建楚勇,进入广西参战,为湘军的创始人。他带领的楚勇在蓑衣渡战斗中打死了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守卫长沙城时,又打死了西王萧朝贵。后转战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官职累升至安徽巡抚。咸丰三年(1853)十二月,江忠源在庐州(今安徽合肥)陷入太平军的包围。后庐州城破,江忠源投水自尽,年仅42岁。后来,朝廷追赠总督,谥忠烈,并在湖南、江西为他建造了专祠。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