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名士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名士 > INTRODUCE

董沄毕生好学不倦

2018-01-24 08:46 作者:王健飞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董沄(14571534)字复宗,号萝石,晚号从吾道人,海盐澉浦人,世居澉浦北门内萝补堂。一生好学不倦,安贫乐道,以能诗闻江湖间,也是当时海盐诗坛一位诗人。明嘉靖甲申年,董沄已68岁,游历会稽等地,听说学者王阳明在会稽山中讲良知学,即去听讲。 王阳明是

  董沄(1457—1534)字复宗,号萝石,晚号从吾道人,海盐澉浦人,世居澉浦北门内萝补堂。一生好学不倦,安贫乐道,“以能诗闻江湖间”,也是当时海盐诗坛一位诗人。明嘉靖甲申年,董沄已68岁,游历会稽等地,听说学者王阳明在会稽山中讲良知学,即去听讲。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历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左佥都御史、兵部尚书等职。因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他认为事物之理即在心中,离开了心也就无所谓理。认为心之本体即性,性即天理,天理之灵觉即知,知亦为心之本体。心、性、理、知其实是一回事。强调“致良知”,认为只要致吾心之良知,即可得到圆满的知识。随时警惕,不使良知受到私欲的蒙蔽,恢复心之本体,就可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最高境界。提出“知行并进”,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明末清初,阳明学还传到日本,形成学派。

  却说当时董沄老人听了王阳明讲学后,佩服得五体投地,心中像被一盏明灯照亮,豁然开朗,一些原先难以理解的事理,经过分析迎刃而解。讲课结束后,其他听课的人陆续离去,董沄老人留下来又单独向王阳明请教,谈得十分投机,一直谈到深夜。董沄十分感慨,喟然叹道,我过去见过不少所谓有学问的人,讲道理支离琐屑,只抓住细枝末节的东西,或者把前人的学问略略修饰一下,或者照搬前人学问,这还算上乘的,等而下之的则打着做学问的幌子,争先恐后贪食于富贵利欲之场。这些我几十年来见得多了,甚至怀疑世上哪里去找真正的圣贤学者呢,今天听了阳明先生博大精深的良知之学,“若大梦之得醒”。我如果不求学于阳明先生门下,虚此一生。于是当即表白,要拜王阳明为师。当时王阳明53岁,比董沄小15岁,王阳明连连摇手说不可不可,说哪有弟子年龄大过老师的,再三谦辞,不肯收这长者为弟子。这时与董沄一齐来的几位海盐诗社友人则认为他这样做有失体面,婉言劝阻道:“先生年纪大了,何必拜师自苦。再说,传扬出去也未必对先生有利。”你想,一个年届古稀、在当地已颇有文名的长者,要背井离乡拜一个比自己小十多岁的人为师,虽不能算绝无仅有,但肯定鲜见。以今日说法,肯定是怪怪的:都这把年纪了,已经儿孙满堂、颐养天年的时候,拜师求学图什么呢?不怕别人笑话么!

  但董沄老人对这些劝告一概笑言作答:“我今而后,始得离于苦海耳。我从吾之好!”意思是,以往因为未得名师指点,在茫茫学海中找不到头绪百思而不得其解,倍感苦闷,好比困于黑暗的苦海中无法找到出路。从今开始见到光明,可以离开苦海了。我要开始新的生活。我不管自己多大年龄,一切服从我自己毕生的求知愿望,按照我认定的正确方向去努力学习。

  董沄老人拜师决心是大的,步骤是务实的。他在会稽盘桓些日子后回到海盐,在家里思考了一些问题,作了一些必要的准备。并将自己的名号索性改为“从吾道人”,省得旁人再来劝。

  两年后,即丙戌年岁末,大雪纷飞,但董沄计划去拜师的日子到了。这位70高龄的老人用棉衣裹住身体,以抵御外面的寒冷,带上一切必备的东西,出门上路去了。家里亲友怕他身体吃不消,苦苦挽留,但老人决心已定,无人能阻。一路冒着雨雪到达会稽深山王阳明讲学的山洞,正巧是大年三十之夜,即向王阳明行拜师礼。

  王阳明早年游历时到过海盐,对海盐名胜古迹多有题咏,如《寓资圣寺》诗云:“落日平堤海气黄,短亭衰柳舣孤航。鱼虾入市乘潮晚,鼓角收城返棹忙。入世道缘逢郡博,客途归梦借僧房。一年几度频留此,他日重来是故乡。”王阳明对海盐风土人情也颇为了解,但他实在想不到在他50多岁时,海盐一位70岁的长者非要来当面拜师求学不可,这番真心实意,这样的活到老、学到老,孜孜不倦的好学精神,使他十分感动。有道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此时他二话没说,当即收下这位70岁的学生,两人促膝而谈,守岁于书舍。这件事被传为文坛美谈。王阳明对董沄老人的深厚情谊,可见他后来的诗作《书扇送董萝石还澉川》:“君家只住海西隅,日日寒潮去复回。莫遣扁舟成久别,炉峰秋月望君来。”

  董沄古稀之年拜师求学,笃信力行,他那种超越功利的终身学习精神和他对知识的执著追求的态度,为后世好学楷模。清代黄宗羲《明学儒案》卷十四《布衣董萝石先生》详记其事。《明史》有《董沄传》。

  董沄活到78岁,在古时算高寿了。这也许与他终身好学不倦,开阔的襟怀,开朗乐观的性格有关。有《董从吾稿》1卷,《四库全书》存目。下录董沄诗两首。

  之一,《金粟寺》:

  梵音沧海近,年纪赤乌深。山水人兼胜,烟霞我独寻。药栏留鸟语,棋局转花阴。风景闲边好,谁应共此心。

  之二,《湖海山居》:

  山居星汉边,湖海望中连。鹤立冲潮石,僧看挂壁泉。本非修福侣,聊记种松年。了了无文字,惟应卦画前。

  董沄之子董谷,深受其父影响。正德十一年(1516)中举人,官安义、汉阳知县,所至廉静不苛。好学,工诗文,罢官归,居澉浦泊橹山下,安贫自恬,以教授生徒及卖文为生。尝自赞其像云:泊橹山下,有一叟焉,穿粗布衣,卧白木榻,出蟋蟀吟,做蝴蝶梦,坐颜子禅,守老氏黑,把五柳杯,采东杞菊,使自己卖文钱,饱儿孙种田饭,不知此何人哉:即帝舜所封豢龙氏一百三十世裔孙谷者也。识者以为不诬。董谷尝师事许相卿,后又随父师事王阳明。曾得常棠《澉水志》,校而刊之。因采元、明事迹,撰《续澉水志》9卷,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刊行,《四库全书》存目。此书今存。

  董谷编撰的《续澉水志》记述了澉浦镇自明代禁海以来的衰落贫困,“商货不通,名为绝地”。回顾宋、元时期,因通海运而繁盛富庶,不胜今昔之叹,充溢于各个篇章。又因常年苦旱,如涸辙之鲋,故多企盼水利之笔。以澉民疾苦,耿耿于怀。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