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徐小淑,名蕴华,别署双韵。桐乡市崇福镇人。生于1884年农历8月17日,1927年任崇德县立女校校长,1929年学校并入崇德县第一中心小学,为纪念吕留良先生,校名改为崇德县立晚村中心小学,担任校长至1937年。1962年7月13日卒于上海新华医院,终年78岁。 徐小淑
![]() 徐小淑,名蕴华,别署双韵。桐乡市崇福镇人。生于1884年农历8月17日,1927年任崇德县立女校校长,1929年学校并入崇德县第一中心小学,为纪念吕留良先生,校名改为崇德县立晚村中心小学,担任校长至1937年。1962年7月13日卒于上海新华医院,终年78岁。 徐小淑出身名门望族、书香门第。父母共生两子五女,小淑最幼。受父辈熏陶,小淑七岁就能作诗,又受四姐徐自华教读,文才更有长进。 1905年,徐自华任湖州南浔浔溪女校校长,小淑也到浔溪女校求学。次年新春,秋瑾由日本归国,得知南浔有女校,有意扩大革命队伍。于是经嘉兴褚辅成介绍,在三月份到了南浔。秋瑾英风侠气,谈及国事热血满腔。徐氏姐妹相见恨晚,徐自华力邀秋瑾在女校任课,秋瑾盛情难却,留校教授日语、理化、常识等课。每周二、五,秋瑾还教学生演说,秘密传播革命道理。 徐小淑十分敬佩秋瑾的思想与才华,自此以后与秋瑾不时有诗词往还,内容也由吟风弄月而变为关心国事。她在秋瑾那里接受了民主革命的启蒙教育。同年五月,经秋瑾介绍,徐小淑与同学吴惠秋一起加入了同盟会,使她从一个闺阁千金变成了民主主义革命者。 1906年夏,秋瑾离开南浔至上海。同年初冬,徐小淑由秋瑾介绍转入上海爱国女校求学,并在课余协助秋瑾创办并编辑《中国女报》。报社经费困难,小淑捐赠500银元。1907年5月,秋瑾回绍兴主办大通学堂,积极准备组织光复军起义,但军饷匮乏。秋瑾亲自到崇德与徐氏姐妹商议,徐自华、徐小淑姐妹典尽饰物,得黄金三十两,悉数慨赠,资助革命。师生临别,秋瑾作诗赠小淑,中有“此别不需愁党祸,千年金石证同盟”之句,以为勉励。 1907年初夏,秋瑾不幸被捕。殉难前五日,作绝命词赠小淑,语句慷慨激昂。秋瑾遇难后,秋氏家族无人敢领尸身,仅由当地善堂草草成殓。徐氏姐妹闻讯后悲愤填膺,徐小淑于是跟随自华姐,于1907年冬,冒杀身之祸,风雪渡江,将秋瑾灵柩运抵杭州,立碑营葬于西泠桥畔,以遂秋瑾遗愿。 1908年初,为继承秋瑾遗志,徐自华、陈去病等同盟会员秘密组织“秋社”于杭州,小淑成为该社早期社员之一。同年9月,清廷巡查御史常徽到杭州,发现秋瑾墓,大为恼火,立即奏请朝廷平墓。徐小淑冒死星夜盗碑珍藏,竟被清兵击伤。之后,秋瑾的灵柩被运送到湖南秋瑾夫家安厝。 1912年,民国初建后,徐氏姐妹极力主持秋瑾灵柩还葬西湖西泠桥畔。于是由“秋社”发起,呈请国民政府批准,请陈去病赴湘迎柩回浙。1912年12月24日运至上海,当时徐小淑执教于上海竞雄女校,她发动群众组织迎灵。当秋瑾灵柩由36名女学生相陪,缓缓启抬上岸时,上万名恭候的群众含泪致敬,数百名白衣素服的女学生执拂前导,至上海绍兴会馆暂厝。26日在该馆召开追悼大会,小淑慷慨陈词,泪流满面,27日,她护灵至杭州安葬。 1956年,徐小淑应陈毅市长之聘,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任职期间,小淑虽已辗转病榻,犹奋笔作《忆秋瑾》及《徐寄尘史略》(徐寄尘即徐自华)共廿余万字。徐小淑幼习诗词,擅长韵律。l909年参加南社,常与柳亚子、陈去病等酬唱,柳亚子赞誉她“足以担当女诗人之名而无愧”。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