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渭侠,原名宋杏林,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8),世居崇德县芝村乡(今属洲泉镇青石村),因家有五亩田地,老家又住在五亩庙附近,故自号五亩村人。吴渭侠幼时即聪颖过人,少年时就读于洲泉镇崇德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受业沈筱亭老师门下,学业猛进,曾参加
吴渭侠,原名宋杏林,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8),世居崇德县芝村乡(今属洲泉镇青石村),因家有五亩田地,老家又住在五亩庙附近,故自号五亩村人。吴渭侠幼时即聪颖过人,少年时就读于洲泉镇“崇德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受业沈筱亭老师门下,学业猛进,曾参加全省会考,名列第一,深得师长青睐。毕业后在母校任教多年。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波及全国,崇德县各县立高等小学师生组织化装宣传队,在全县各镇宣传演出,吴渭侠作为宣讲员,去崇德演说时,因口才出众,慷慨激昂,听者为之振奋,中有崇德名士吴宝骥先生,非常赏识他,事后央媒为长女勤先招赘入室,遂改姓吴,取名渭侠。因本姓宋,又名吴宋望。 婚后,吴渭侠去江苏扬州盐政机关工作,因不满官场恶习,未几即回崇德。吴家住宅原是道光间画家蔡鹿宾旧居“荔香室”,所以吴渭侠别号古屋畸人。抗战时期,因感国势危难,故又号危崖。晚年曾得名画家赵良奖《渡水罗汉册》,但缺了一页,只剩十七罗汉,遂请挚友鲍月景补画“长眉尊者”册,乃成《十八罗汉册》,因此,他又以慧耶作号。 抗战初期,吴渭侠曾与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七师某团团长李炎光等人友善,同游古刹福严寺时,作诗相唱和,现存四首。李炎光后参加“八一三”沪淞抗战,阵亡于大场之役。崇德沦陷后,他虽然生活困苦,但拒不事敌,一次伪县政府派人到他家,劝他任职,当时他正在小灶前煮粥,婉言谢绝。伪府来者恼羞成怒,临走时指着他的鼻子说:“你真是一笔通天,饿死灶前。”其民族气节,可见一斑。 抗战胜利后,吴渭侠任崇德县修志馆馆员、民众教育馆干事,在搜集、整理、撰写乡土文史资料方面卓有成就。他对本地的历史掌故、名胜古迹、逸人轶事、地方风物,可说是无所不晓,有“崇德地保”之誉。尤其是对明末清初思想家吕留良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如对吕留良曾参加抗清斗争及与张苍水的友谊,他都作过较详实的考证,著有《何求老人诗文丛》、《吕宣忠抗清被害记》等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乡土历史资料。受岳丈吴宝骥的影响,嗜好收藏,精于鉴赏。亦善书法,宗承欧阳询,从前崇德有许多匾额、对联及商店招牌,出自其手。 吴渭侠岳丈吴宝骥,字柳堂、柳塘,别号秋水钓徒,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岁试,取第九名秀才。其后醉心于书法、篆刻,竹刻尤其有名。与吴昌硕、胡菊邻、张伯英等相友善,互赠作品,是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之一,《中国美术人名大辞典》收录有他的资料。1934年逝世。 吴渭侠之子吴子元系中共党员,曾担任中共洲泉中心区委崇德小组负责人。女吴姗建国后曾任中共桐乡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善画,精于写梅。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