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 1954年夏天,泰石桥村张家湾的田间地头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老人在劳动。他虽然与泥土为伍,但眉宇间透出不凡的英气;虽然穿着朴素,但言语中总有一股知识分子的文气。看到有人经过,他总是和蔼地笑着,空下手中的活
四 1954年夏天,泰石桥村张家湾的田间地头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老人在劳动。他虽然与泥土为伍,但眉宇间透出不凡的英气;虽然穿着朴素,但言语中总有一股知识分子的文气。看到有人经过,他总是和蔼地笑着,空下手中的活,搭讪几句。也经常有人来请教他问题,他总是耐心地帮人解答。 这位老人,当地人亲切地称他“心符先生”,年纪轻些的,唤他“鼎伯”。他就是原嘉兴中学校长张印通先生。他的乳名叫“鼎宝”,除了家人和乡亲之外,很少有人知道。 心符先生自担任嘉兴中学校长以来,在家乡住的时间不多,较长的有两段时期。第一段是因为他辞去联高校长职务,回家探望老母。年迈的老母亲看到久别的儿子,坚持不再放他远行。张印通先生秉性孝顺,遵命侍奉在侧,并推掉了龙泉浙大任教的邀请。第二段是受“左”倾思想影响,他被错误处理,回乡参加劳动学习。 不管是哪一段时期,心符先生都只能在默默等待中度日。他等待的是教育理想被重新点燃,教育才华又有用武之地。令人欣喜的是,第一段时期,因为抗战的胜利,他在家乡等待的时间并不算太长,前后三年左右,他被重新任命为嘉兴中学校长。而在第二段时期,他却没有等来想要的结果。1951年3月,心符先生被派去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浙江分校学习,被要求投入思想改造,向组织交代自己的政历。1954年7月被迫回乡劳动,被以“地主分子”对待。 面对不公正待遇,心符先生并没有抱怨,而是积极投入劳动,竭力帮助乡亲。事后可以想见,他在忍受孤独时,一定还保持着内心追求,希望有朝一日能重返教育事业。 在乡间,心符先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挣得口粮与柴草。冬春的青菜、夏天的丝瓜、西红柿,秋天的老毛豆,都是他自己翻垦土地,种出来的。他对生活是无挂无碍的,隔壁村一户人家发生火灾,他把辛苦劳动积攒下来的钱全部捐给了受灾户。为了支持村里发展畜牧业,他把宅旁自家的一棵老树变卖掉,帮助农户买苗猪。 别无他求,只是等待。一个早年留学日本,学成归来,全心献身教育事业的人,在泰石桥的乡间,等待为自己喜欢的事业再发挥一点余热。 但是现实没有给他机会。1969年的春天,乍暖还寒,原本身体还很好的心符先生,因为天天凌晨外出劳动,患上感冒。随后病情日益加重,感冒转为了哮喘,后送医院,却因为种种原因得不到有效治疗,在无一子女在身边的情况下,与世长辞。 到此,泰石桥张家湾人心符先生画上一个让人悲伤的句号。 心符先生对教育一往情深,也可比于赤子,难以想象他在泰石桥的最后十多年里,是怎样的孤独。那场特殊环境里不幸的感冒,也许是助他以掩其孤往之怀的解脱。 一个教育家不能在校园里从事教育,于他个人而言是可悲的,于这块土地而言是巨大的损失。(有删节)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