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沈宏济(1880~1950),字雅均,南湖区新丰镇人。他出生于一个乡绅家庭,在中华民国时期的新丰颇具影响力,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爱国士绅。 沈宏济的远祖沈宗宇,为雍正年间举人,官至茶陵(隶属现湖南省)知州。其高祖沈德毓起始从医,著有《临床心得》一书。沈
沈宏济(1880~1950),字雅均,南湖区新丰镇人。他出生于一个乡绅家庭,在中华民国时期的新丰颇具影响力,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爱国士绅。 沈宏济的远祖沈宗宇,为雍正年间举人,官至茶陵(隶属现湖南省)知州。其高祖沈德毓起始从医,著有《临床心得》一书。沈宏济之父沈邦宪,光绪己卯(1879)举人,中举后不去应进士试,而是继承了祖上衣钵,刻苦攻读医书,成为医名远播的良医,“就诊者履恒满户”。沈宏济生于这样的中医世家,从小就随父亲学医,年轻时医术便已颇精。同时,他还是一位思想激进的活跃人士。 宣统元年(1909),沈宏济与他的叔父沈仰高一起,被推举为嘉兴咨议局嘉秀(相当于现市本级)议员。咨议局是清末政治改革中建立的地方审议机构。1905年,清廷向全国人民宣布实行“预备立宪”;1907年10月,正式下令筹设咨议机关。在1909年6月9日《申报》第18版《各省筹办咨议局》公告中,沈仰高与沈宏济名字赫然在列。 成为咨议局议员后,沈宏济极为注重为地方办实事办善事。1911年,他提出农村许多桥梁坍塌,必须重构,议案得到当时的政府重视。他与广福庵住持于秉山共同发起募捐,重建了感化乡观音桥。竣工后,沈宏济为石桥题写了两副桥联。一副是“观得农家春景好,音传渔浦棹歌清”,既在句首冠上了“观音”桥名,又表达了他为乡里办善事的心声。另一副是“黄牛桥路从南去,白龙潭水自西来”,点明了观音桥的地理位置。 辛亥革命后,沈宏济操起老本行,回到乡间行医。他常为贫困者免费诊治,遇贫病致死无钱买棺木者,他则捐赠死者棺木。1939年9月28日,沈宏济在镇公所驻地登青庙开设诊所,义务为战乱中的苦难乡民医病。那天,镇长梅元鼎设宴召开各保保长会议,商讨如何完成国民县政府下达的“田亩捐”任务,沈宏济带头捐款,并作诗一首以鼓舞带动他人:“昨宵月满正中秋,喜得今朝酌几杯。镇长梅君为席主,欣同各保整田畴。”是年重阳,即1939年10月21日,镇长在登青庙组织庆祝湖南方面的“湘北大捷”,沈宏济即席吟七绝四首,其中第四首曰:“居今何敢庆重阳,捷报传来始举觞。醉后狂歌悲愤露,满腔杀伐气高扬。”其时,沈宏济所生活的家园已被日寇侵占,志士仁人,同仇敌忾,沈宏济借酒泄愤,喷发出万丈豪情。 沈宏济的晚年,依然一面行医,一面做善事。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私人个体诊所施行联营,成立医务工作者协会。鉴于沈宏济的医术和声望,大家一致推荐他担任协会和联合诊所负责人。沈宏济自认年事已高,难以承担大任,把这一职位推让给其他人,自己只担任“襄理”。 1950年春,这位曾经的清末咨议局议员,毕生悬壶济世的集镇名医,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沈宏济,这样一位乐善好施、正直质朴、爱国爱家乡的士绅,值得后人铭记。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