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秀洲区洪合镇将洪合镇中心小学更名为印通小学。有一回,我到朋友那里,看到他在为印通小学精心刻章。这是值得好好庆贺的事,说明张印通先生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的感情和对教育作出的贡献,还被人们记在心中。 张印通,字心符,1897年生于泰石乡张家湾,比同乡
秀洲区洪合镇将洪合镇中心小学更名为印通小学。有一回,我到朋友那里,看到他在为印通小学精心刻章。这是值得好好庆贺的事,说明张印通先生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的感情和对教育作出的贡献,还被人们记在心中。 张印通,字心符,1897年生于泰石乡张家湾,比同乡周问寰大一岁。他出生的第二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正式废除科举制,有着七百年历史的八股文寿终正寝。就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张印通到了上学的年纪。他与乡里的同龄人一起进入新办的泰石桥小学念书。泰石桥小学是其父张庭华和乡亲们一起创办的。张家之前家徒四壁,张庭华带着全家男女以织绸为生,起早摸黑地干了数年,家里渐渐宽裕了。看着村里的孩童无处上学,张庭华思量再三,极有远见地号召乡亲们齐心协力办学堂。泰石桥小学就是在张庭华的带领下筹建起来的,也成为当时乡村里较早的新式学堂。 张印通没有辜负父亲办学的苦心,从小喜欢读书的他,从泰石桥小学毕业后,考入嘉兴县立第一高小,之后又考入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其前身最早为鸳湖书院,明朝崇祯年间知县李陈玉所建,是现在嘉兴一中的前身),从此张印通和相差一岁的同乡周问寰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他们两人,一个在外为教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立足长远;一个在内保境安民,帮助乡亲们谋福利——解决眼前实际问题。一远一近,一文一武,为的却都是心中的理想,可谓殊途同归。泰石桥人在为这两位同乡感到骄傲的同时,都知道他们还有相当的缘分:新中国成立后,周问寰家的四合院被安排做了泰石桥小学的校舍,这在当时比其他农村小学的校舍要好很多。冥冥之中,周张两家又汇合在为家乡后人作贡献的道路上。 1917年,张印通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省立二中,受到计仰先校长的器重和鼓励,于1918年报考官费留日。此时与妻子新婚不到一年的张印通,为了心中的理想,在得到家人的支持后,远赴日本,入国立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该校是现在筑波大学的前身,在当时的国际影响力很大,很多优秀的中国留学生也在这所学校学习。张印通在东京师范学校学习时受到很大触动:日本虽然军国主义势力不断膨胀,但对教育却依旧十分重视。回国后,他即投入教育事业,先后在浙江省立二中、二师、江苏松江女中做教员。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张印通建立起“教育救国”的信念,他提出:“改进社会,振兴民族,以教育为最重要之工具。”心中有所想,便义无反顾。此言几乎是他献身教育事业的誓师词。一日为师后,他在主观上便再也没有放弃过教育,放弃过学生。 1931年,张印通担任浙江省立二中(即嘉兴中学)的校长。“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内局势紧张起来,但真正使嘉兴陷入危机的是“七七”事变。很多学校在慌乱中停办解散,部分学生随家人投亲靠友,四处逃难,整个嘉兴陷入一片混乱。张印通考虑再三,决定暂时把学校迁到相对偏僻的新塍。 新塍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躲避战乱的人前来隐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水路交通方便。澜溪塘和严墓塘可以通往铜锣、湖州方向,乌镇塘则可以通往杭州方向。印通先生选择新塍作为学校暂时迁居点,想必也考虑到了后路。果不其然,在新塍上课刚刚“满月”,日军重兵就从金山卫登陆。虽然大家都明白嘉兴遭受侵略不可避免,但金山卫登陆还是突发性的,日寇选择大家还在睡梦中的凌晨,以大雾为掩护,以压倒性的兵力强攻上来。面对局势,张印通校长当机立断:“南迁。”虽然经费不足,前途未卜,但逃亡总比等着被残杀、被奴役好。 由于时间紧迫,张印通无暇顾及在泰石桥的妻儿老小,只托人捎口信嘱咐妻子带领一家人到湖州的新市相会。1937年11月11日,张印通带着两百多名师生匆忙离开新塍,踏上流亡之路。11月17日,三架日机轰炸新塍镇,当晚有小股日军潜入新塍,残杀居民十多人。11月19日,嘉兴沦陷。二百多人逃亡,而且都是稚嫩的学生,从上述时间的排列可见当时有多么急迫。 |
- 上一篇:龚勉:还向矶头钓巨鳌
- 下一篇:陶元镛:小志一卷见风情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