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同菏泽市及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座谈,给市、县委书记们念了清代康熙年间河南内乡县衙的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总书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同菏泽市及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座谈,给市、县委书记们念了清代康熙年间河南内乡县衙的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总书记说,这副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这副“廉政对联”如今十分有名。对联的作者是清康熙年间的内乡县知县高以永,他是嘉兴人,而且还是个爱护百姓的大清官。 高以永(1630-1693),字子修,号荆门、道淳子,嘉兴新丰人。康熙十一年(1672)中举人,十二年(1673)中进士。曾任河南内乡县知县、河北安州知州、户部员外郎等职。高以永是北宋名将高琼第二十二世孙,他的祖父高文登,明代万历年间曾任河南叶县知县,在民众中有良好的口碑。高以永天资聪颖,“少学于施博,一以躬行为主。”康熙十八年(1679),高以永任内乡知县,兼管镇平、淅川两县事务。在内乡任上,他为政以宽厚平和为本,治务以蓄养民力为主,政声卓著,深得士人、百姓好评。据清同治《内乡通考》载:“高以永,广开垦,除匪盗,其有造于内乡者甚大,宜其崇祀名宦也。”内乡是个军事要地,自古就有“守八百里伏牛之门户,扼秦楚交通之要津”的说法,因此战事较多,治安状况也很差。 内乡县的南片与襄阳毗邻,当时襄阳总兵杨来嘉起兵叛乱,经朝廷派兵平定后,因考虑到此地关乎京城外围的安全,于是就派重兵驻扎在襄阳。但驻军兵士却经常到内乡来欺负百姓、骚扰民家。高以永到任才三天,忽然有两名凶狠的士兵冲入县内,不分青红皂白,任意捆绑百姓,口中还称,“将军有令,缚人于市。”高以永听到此事后,大为震怒,立即派人将这两个为非作歹的兵士抓起来,押送到知府那里去问罪。可知府却慑于驻军将军的威势而不敢受理。于是,高以永又将此事告到院司。最后,两名悍卒终于受到惩罚,将军也因此而获罪。从此,内乡县南片方得太平,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高以永在内乡到任之初,由于刚经过战乱,赋税也收不起来,“地尽芜废,不足赋额十之有二。”而且还有大量兵丁屯集于该县,使得百姓生活更加困苦。当时垦荒以六年起赋,赋税又分为五等。报垦者一定要是家庭财产为中上阶层,可这一阶层毕竟人数较少,于是出现了“垦者遂少”的现象。“民以食为天”,高以永看到这种现象,为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首先是请求朝廷放宽垦民的税赋期限,再就是鼓励百姓垦荒,放宽垦荒者的条件限制,将原来的中上阶层放宽至中下阶层,并且对贫穷的农民发给牛、种子,规定除种粮食外,还可以种一些桑、麻、枣、栗等经济作物,以增加收入。此举一出,效果甚好,许多流亡者纷纷来归,“弥数年,辟地二千顷。”高以永广泛施以仁政,县内粮食丰盛,百姓安宁,他在内乡任知县九年,开了清代内乡知县任职九年之先河。 康熙二十七年(1688),高以永提升为河北安州知州并兼署新安县事务。在安州,高以永经过一番改革,使百姓减轻了负担。康熙二十八年(1689),安州“境内大旱,赤地千里”。每天来州、县衙门的求赈者千人以上。高以永命人将赈济灾荒所需的常平仓打开,把赈灾粮发给百姓。可粮食发尽还不能满足饥饿的灾民。此时,高以永又当机立断,请示上司后,果断打开国库,向灾民赈济银子三十万两。为了将赈灾银快速真实地发到灾民手中,高以永骑着马,带着随从,顶着炎炎烈日,奔赴各村,亲自给发赈灾银。由于连日奔跑,他骑的马都被累垮了;他的脸被热辣辣的太阳晒得黑红,以至村里的百姓都怀疑这位认真发放赈灾银的衙门中人是否真的是知州大人。安州境东面有个白洋淀,因水涸为地,百姓就在此种麦子,偶有所获。附近保定府驻扎的旗军看到这里有“油水”可沾,就将白洋淀指定为放马场地,规定百姓不得在此种麦。保定知府还下令对淀底土地进行丈量,对已种麦的百姓要课以赋税。高以永则极力争辩,认为这些土地原先就是淀荡,只是偶然遇到干旱而干涸,如今后雨水多了又将变成淀荡,不能将其指定为驻军放马场地,如不允许百姓在此种麦而允许驻军放马,必然“害民无已也”。高以永据理争辩,和上司争论无穷。后没多日,淫雨忽发,白洋淀巨浸如旧,果如高以永所料,“会雨后,复浸事得寝。”百姓无不为高以永为民争利而叹服。 康熙三十一年(1692),高以永又被擢升为户部江南司员外郎。过了一年,他由于为政太劳累,逝世于任上,享年六十三岁。高以永在内乡、安州任上,勤于政事,宽以待人,生活上则严于律己、清苦过人。在内乡任知县期间,高以永就亲自撰写了“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的对联,并悬挂在官衙上,时时自省于自己和其他官员。他任职州、县官十多年,从未带家人到他任职的地方。死后没有留下任何属于他自己的财产,连灵柩也不能运回,靠亲朋好友赠送一些钱物,才得以归葬。“囊衣箧书,自随而已,内乡、安州两地之民于其去攀留载道,殁而赴京哭吊者不绝。” 正是由于高以永是个清正廉洁、爱护百姓的好清官,他受到了家乡人民和为官当地人民的爱戴和怀念。清康熙《内乡县志》、清乾隆《嘉兴县志》、清同治《内乡通考》、清光绪《嘉兴县志》、民国《竹林八圩志》、嘉兴《新丰镇志》等志书中都有高以永的人物列传。他还为世人留下了一部《高户部诗集》,“每逢春耘早放衙,小堂幽静胜山家。悠然竹几摊出坐,落尽中庭白杏花。”我们在高以永《内乡春日漫兴》一诗中所悟到的,不正是他所身体力行的那种体察民情、重视农事、关心民生的高尚情怀吗?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