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顺治二年乙酉(1645)六月的某一天,东禅寺外来了一位形容憔悴的年轻人。看他的衣着打扮像是一名落魄的秀才,那紧锁的眉头和紧咬的牙关似乎隐藏着极大的愤慨。 沈秀才。沈秀才好!那年轻人刚一进寺院,院内来回走动的僧人便与他打起了招呼,可他浑然没有听
清顺治二年乙酉(1645)六月的某一天,东禅寺外来了一位形容憔悴的年轻人。看他的衣着打扮像是一名落魄的秀才,那紧锁的眉头和紧咬的牙关似乎隐藏着极大的愤慨。 “沈秀才。”“沈秀才好!”那年轻人刚一进寺院,院内来回走动的僧人便与他打起了招呼,可他浑然没有听见似的,径直朝方丈室走了过去。 这位形似落魄的读书人,是闻川市(今秀洲区王江泾镇)有名的大才子,姓沈名方(1612—1682),字仲方。他天资聪颖,自幼又酷爱读书,常常终夜不眠,以求作者之意,因此很小的时候就能吟诗作文了;稍微年长一些,便已声名远播。 沈方读经不沿传注,经常自出意解,常令人捧腹大笑。明崇祯十四年辛巳(1641),沈方考取秀才,由于生性耿直,因此不太招为官者的喜爱。但他心怀天下、心系百姓疾苦。 有一次,他趁着闲暇去海溪(今浙江青田县海溪乡)游学,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心悸不已:干裂的田地间,有倒卧的尸体,面黄肌瘦的老百姓拖儿挈女地出去乞讨……面对此情此景,他直入州府,冒着生命危险呼吁官府开粮仓赈灾。浙江的漕臣被他的精神感动了,便上书漕运总管史可法。史可法接到浙江漕臣的书信后,急忙下令开仓救灾。 短短的四年时间,这位读书人却已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所以,从通俗意义上来说,这位沈大才子是明末清初人。 那么他此番前来东禅寺又为了什么呢? “销尽雄心到穆溪,豁然天际见招提。凌云大柏当门立,屈曲霜虬待鹤栖。”方丈默默地吟咏着,心里却已明了眼前这位大才子的来意。 “国已易主,耻事二姓,恳望大师成全。”沈秀才握着方丈形如枯槁却遒劲有力的手补充道。 “道可道,非常道。佛渡有缘人,既如此,老衲便成全与你吧。”鹤发童颜的方丈点头允诺。 自此,这位沈秀才便在东禅寺剃度为僧了,改名“铭起”,又名“起”,法号“墨庵”,人称“墨庵和尚”。 遁入空门后的墨庵和尚并没有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相比之下,他的交游更广了,学问钻研得更深了。 查继佐,亦作查继祖(1601—1676,初名继佑,字三秀;后更名继佐,字友三,号伊璜,又号与斋,别号东山钓史、钓玉等,浙江海宁人),也是当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的老祖宗。他非常器重自己的这位门人,曾对人说:“吾相天下士,无如君者。”在查继祖的影响下,沈起也参与到了反清复明的队伍之中,直到黄宗羲的反清复明运动彻底失败为止。难怪在查继祖离世后,这位墨庵和尚为他治丧葬、作《查东山先生年谱》,并心丧三年。 金圣叹(1608—1661),江苏吴县人,为人孤高,率性而为,以才子自居,狂放不羁。他本姓张名采,字若采,明亡后誓不仕清,常喟然叹曰:“金人在上,圣人焉能不叹?”从而改姓金,改名人瑞,字圣叹,别号鲲鹏散士,自称泐庵法师。他与墨庵和尚最为投缘,两人年龄相仿,性格相投,志趣相近,经常在一起探讨、研究诗文经义,着实为人羡慕。 许玮(生平不详),德清秀水籍人,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举人,十六年己亥(1659)进士,授庶吉士。他经常把自己看作是沈起的晚辈、后起之学,时常向沈起讨教学问,一起研究经文佛理。 曾王孙(1624—1699),字道扶,秀水人,顺治十五年戊戌进士,授汉中府司理,改江西都昌令,升山西司户部员外郎,进刑部郎中,出为四川按察司佥事,提调学政。他也对沈起执晚辈之礼,仰慕万分,可沈起一直把他和许玮当作自己生平难得的知己,因此交往甚密,交流甚广。 沈起坐化后,丧葬由法嗣天水大师经理,而“故明秀才墨庵沈公之塔”之碑名和墓志铭却由曾王孙书写。 沈公生前著述甚丰,撰有《墨庵经学》5卷、《评国语》8卷、《学困集》8卷、《续〈学困集〉篇》1卷、《宗门近录》3卷等。遗憾的是,这些著作没有好好地流传下来,随着岁月的流逝都化作了烟云,但他对学问的执着却至今仍被世人称颂。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