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冷月(1915—2002),出生在嘉兴,本名“亮”,祖父替他取了字“冷月”。祖父赵介甫是晚清孝廉,父亲赵伯承好词章、擅书法。
2015年11月6日,嘉兴博物馆的银杏在暖阳的照拂下闪耀着金黄色的光,“赵冷月先生百年诞辰书法展暨百件作品捐赠仪式”举行,同时进行的还有《鸳湖流韵——赵冷月书法作品捐赠图录》首发式。赵冷月的子女在捐赠仪式上说:“父亲生前夙愿‘在适当的时候把好作品留给家乡’终于圆满了。” 赵冷月(1915—2002),出生在嘉兴,本名“亮”,祖父替他取了字“冷月”。祖父赵介甫是晚清孝廉,父亲赵伯承好词章、擅书法。赵冷月在祖父和父亲教导下,6岁学习书法,从唐楷入手,临帖不断。长大后拜嘉兴书法名家徐墨农为师,赵冷月在其门下,扎扎实实学了五年,在徐墨农严格教诲下,遍临汉魏六朝碑版、二王、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张旭、怀素、苏东坡等名家书帖,对传统书法有了全面而深入的研习。赵冷月曾回忆“予少年时,受业于徐墨农师,师循循善诱,授以笔法……遍临百家,不知所宗”。 赵冷月以精湛的书法技艺,年仅二十岁就在嘉兴、苏州、盛泽等地设帐收徒,有了稳定收入后,赵冷月最喜欢的就是收集历代碑帖,持续了大半辈子,这使得他在书法成就以外,碑帖收藏异常丰富。 1950年,35岁的赵冷月移居上海,这成了他书法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上海艺坛的开放多元、兼收并蓄,为赵冷月提供了深厚的艺术滋养。在上海,他遍交书画界名宿,与王蘧常、朱屺瞻、钱君匋、王个簃、陆俨少、程十发等交往密切。与这些艺术家直言不讳的谈艺论道,极大启发了赵冷月的艺术观点。 “我的书法作品,不是为了让人一看就觉得惬意而创作的。”赵冷月开始思考艺术创作的真谛。他说,中国书法的历史,就是继承和创新的历史,没有创新就没有书法,没有创新就意味着艺术精神的终结。 1984年,赵冷月作为上海书协代表团成员出访日本,以井上有一为代表的日本现代书法和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给赵冷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国后,赵冷月大胆提出要“松绑”艺术观,“脱去唐宋之铅华”,达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大雅之境”。 “书法从不会写到会写比较容易,而从会写到不会写这个过程最难。”70岁的赵冷月开启艺术生涯的“晚年变法”。创作之路异常艰辛,他手书“骑虎难下”四个大字装在镜框内,挂书房墙上自我鼓励。在忘掉“会写”的过程中,赵冷月让笔墨在宣纸上脱缰,令书写自由生长,作品开始呈现返璞归真的烂漫童心。他努力打破书法艺术的固有模式和欣赏习惯,有意回避甜美流俗,追求拙、朴、稚、真,同时还融入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特立独行、独辟蹊径,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 赵冷月认为“丑到极点即美到极点”,事实上他说的“丑”并不是字面意义的“丑陋”,而是拒绝浅薄的“漂亮”“好看”。他庆幸自己“从讨人喜欢的书法中走了出来”,坚持追求“豪华落尽”的真实之美。著名篆刻书画家钱君匋评价赵冷月的书法:“我观他的行草,如秦代诏版权量,或如两汉急就凿印,不刻意求佳,俯仰斜正间却时见天趣。隶楷不取规范匀整,力求在浑朴渊雅中寓率真质直,如汉魏官私印。”一席话道出了赵冷月“晚年变法”的真谛:他并不是刻意“为了变而变”,也不是外行所说的“乱写”,而是在“吃透”历代碑、帖的传统法度后,主动挣脱规则束缚,自然而然产生的融冶与变化。“变法”之后的作品去媚去俗去巧,实现了他自己在艺术上的追求目标“上下通会、镕铸古今、自出新意”,作品中所呈现的激情与张力,给书坛带来的震撼至今未绝。 2015年6月27日,筹备近一年的《海上明月——赵冷月百年诞辰书法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揭幕,展览在书法界引起轰动,各地媒体争相报道。“真情实意是书法的根本,只有真实的、自然的、独特的艺术作品,才能入大道,并占一席地位,我心里很明白,也很踏实。”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告慰了艺术家生前的自我评价,赵冷月自我否定的勇气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也为中国书法做出独特贡献。 参考资料:钱君匋《读赵冷月的书法》 ;张忠贤《不囿成法 富有天趣——赵冷月书法艺术观感》 ;田振宇《豪华落尽见真淳——赵冷月的晚年书艺世界》 ; 赵时中《追忆父亲赵冷月》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