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洪武年间,海宁皇岗在一次战乱中引发大火,市民们依靠皇岗后街一只大粪池中的一池积水,奋力挑水救火,保住一部分房子。后来,新建街镇时人们提出街中间往北要留一条弄,当时叫救火弄。弄里有王家、陈家、胡家三个大庭院,所以也叫三院弄。三院庭弄里住了一
洪武年间,海宁皇岗在一次战乱中引发大火,市民们依靠皇岗后街一只大粪池中的一池积水,奋力挑水救火,保住一部分房子。后来,新建街镇时人们提出街中间往北要留一条弄,当时叫“救火弄”。弄里有王家、陈家、胡家三个大庭院,所以也叫“三院弄”。三院庭弄里住了一个姓陈的老妇,人人叫她陈婆婆,她愿意帮人,是个好婆婆,远近闻名。有一年,陈婆婆不见了,人们传说被皇帝接走了。原来朱元璋称帝后的第二年,接来父亲后派人暗访母亲下落,后于农历二月初八早晨接走母亲。消息一传开,四面八方的人都赶来皇岗太平寺,争着到陈婆婆住过的房间坐坐,大家认为皇帝母亲住过的地方有皇气,因此被大家叫“陈婆弄”。 从此,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就成为海宁皇岗“轧太平”的传统。 朱元璋打天下,当上了皇帝,把娘从江边破庙里接到京城。这“朱元璋寻母的故事”也由此流传。 朱元璋一走,东海龙王又神气起来。发潮时虽然先发号作响,但怪潮还是一次次地横冲直撞,扑来扑去地闹水灾,害百姓。人们白天挑土、抛石修了海塘,一过夜,就被怪潮冲个净打光。茅屋被冲倒,田地被没掉,人畜被卷走,沿塘百姓叫苦连天。 这消息一传两传,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他亲自带着娘又来到江南,要浇一道铁海塘来挡住怪潮。可是他一到钱塘江边,地方官就启奏道,“一道海塘几十里,用铁来浇,哪有这么多铁?”朱元璋听听也有道理,可是一时又想不出其他办法来。他娘听了就笑笑说,“办法有啊!水牛不怕水,怪潮就怕水牛。铁海塘浇不起,就铸十八只铁水牛来镇住怪潮吧!” 朱元璋笑道,“对啊,我就铸十八只铁水牛镇怪潮!” 他这么一说,非同小可,却把那水晶宫里的东海龙王吓得全身发抖,连连叫道,“啊哟哟,大事不好了,那个朱元璋又来了,快快减潮, 快快减潮!”就这样,又减潮啦。 可是,浇十八只铁牛,也要用不少铁,朱元璋只得向百姓们借镬子来凑合。 铁有了,朱元璋就请来许多铁匠,整夜烧得炉火熊熊,铸啊浇啊,敲啊打啊,十八只特大的铁牛就造好了。在浇铸最后一只铁牛时,天快亮了,朱元璋的娘说,“铁牛都造好了,还有镬子多。穷人家的镬子少,等着用,趁天还没亮,就送还给人家吧。到天亮,人家就好烧饭、烧猪食哩。” 朱元璋听娘的话,就叫人连夜把剩余的镬子送还给人家。可是,到了五更天,还有许多镬子没还光,眼看天就要亮了,急得朱元璋朝天亮星大声叫道,“喂,天亮星啊,镬子还没还光呢,你就慢点亮吧!” 天亮星认为对,就闪了三闪,又重新暗起来。直到镬子还光,天才亮起来。后来人们就把天亮以前亮一亮暗一暗再天亮的这个时辰,叫“还镬时辰”。 朱元璋铸好十八只铁牛,从海宁东面的尖山口,直到海宁盐官,分地段摆好。说也怪,十八只铁牛的阵势一摆,东海龙王的威风就没啦。排山倒海的潮水冲进尖山口,一看见铁牛,就吓傻了!到了八堡,潮水的势头就慢慢小起来,潮峰从原来的七上八落,变成一条笔直的白浪峰。过了盐官,潮水就更加规矩,只整整齐齐、不紧不慢地向西涌过去。 从此,百姓们就在海塘上加土砌石,把海塘修得牢牢实实,怪潮也就不敢冲塘淹村了,沿塘百姓过上了四季平安的生活。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