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蚕桑丝织民俗保护的“三重门”(2)

2012-07-06 10:03 作者:朱梁峰 朱弼瑜 沈志成 来源:嘉兴故事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生产民俗】 千年习惯如何延续 清明一过谷雨来,谷雨两边要看蚕。 头眠眠得崭崭齐,二眠眠得齐崭崭。 火柿开花捉出火,楝树开花捉大眠。 这首蚕歌《蚕花谣》,详细地记录了蚕子孵化,到上山结茧,以及采茧、缫丝的

  【生产民俗】

  千年习惯如何延续

  清明一过谷雨来,谷雨两边要看蚕。

  头眠眠得崭崭齐,二眠眠得齐崭崭。

  火柿开花捉出火,楝树开花捉大眠。

  

  这首蚕歌《蚕花谣》,详细地记录了蚕子孵化,到上山结茧,以及采茧、缫丝的整个养蚕过程。顾希佳是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研究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着手调查杭嘉湖一带有着鲜明蚕桑生产特征的民俗事象。解放前,蚕桑丝织产业曾是杭嘉湖平原的支柱性产业。学者朱国祯曾云:“湖地宜蚕,新丝妙天下。”根据嘉兴市群艺馆副馆长祝汉明等人的研究,在上世纪50年代,桐乡洲泉一带已经形成养蚕、制绵、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涌现了蚕桑生产企业群,蚕桑生产曾是嘉兴地区百姓的重要收入来源,而且桑基鱼塘、桑枝造纸也形成了新的生物链和产业链,蚕桑生产在这一带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今年春茧收购刚结束不久,但春茧价格有所下降,不少农经人员担心“价低伤农”,会对明年的蚕桑生产造成影响。顾希佳这样的学者则对这样的市场行情更为忧虑,因为蚕桑丝织民俗文化是生长于蚕桑生产的一种文化,生产的萎缩无疑会令相关文化更趋式微。

  千年以来,蚕桑生产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生产民俗,在这个领域中从桑树栽培到蚕的饲养、蚕丝的后续生产等已经逐渐交织成蚕桑生产民俗的丰富内涵。而由此为中心衍生出的一整套文化习俗也已经在当地百姓中落地生根,人们习惯称蚕为“宝宝”,称养蚕女子为“蚕娘”,这其中体现出的是一种近乎母子的入微体贴。在整个养蚕的周期中,因蚕生长环境所需而生的诸如“关蚕房门”、忌“亮”、忌“伸”等一系列禁忌和习惯不仅贯穿于生产中,也融汇在人们的生活中。

  还有一首《腌种》的蚕歌,详细记录了一种原始的养蚕技艺。每年的腊月十二日,“腌种”仪式正式举行。人们用糯米粉做一些外观像蚕茧的“茧圆”,然后在桌上放置蚕神画像,在蚕种上撒一些盐,然后将蚕种藏起来。等到腊月廿四送灶日,将蚕种上的盐粒去掉,再放水里漂洗,晾干,继续藏起来。等到第二年谷雨时节,才拿出来孵化养蚕。类似这样的技艺,也随着时间成为了历史。

  近年来,蚕桑丝织在杭嘉湖地区这一“丝绸之府”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正急剧下降,根据《浙江省蚕桑志》和《浙江省统计年鉴》,2010年浙江省的蚕茧总产量仅为1994年的47.65%,而且因为工业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有些地区无法养蚕,即使养蚕也难以生产出优质茧丝绸。一些丝织生产的新技术也逐渐取代“老传统”,使用传统土法催青、缫土丝技艺等一些老方法已近失传。延续千年的生产技艺,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