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蚕桑丝织民俗保护的“三重门”(3)

2012-07-06 10:03 作者:朱梁峰 朱弼瑜 沈志成 来源:嘉兴故事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生活民俗】 怎么创新如何延伸 新人来到大门前,诸亲百眷分两边。取出银锣与宝瓶,蚕花铜钿撒四面。蚕花铜钿撒上南,添个官官中状元。蚕花铜钿撒落北,田头地横路路熟。 蚕歌《撒蚕花》记录了旧时新人结婚时撒蚕花

  

  【生活民俗】

  怎么创新如何延伸

  

  新人来到大门前,诸亲百眷分两边。取出银锣与宝瓶,蚕花铜钿撒四面。蚕花铜钿撒上南,添个官官中状元。蚕花铜钿撒落北,田头地横路路熟。

  

  蚕歌《撒蚕花》记录了旧时新人结婚时“撒蚕花铜钿”这样一种仪式。蚕桑文化,不仅与嘉兴先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深入到了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在商业化与城市化的夹缝中,这样的场景在如今的农村越来越少。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杨秀从去年8月开始进行嘉兴端午文化田野调查,她发现,在嘉兴人的很多生活细节点滴中,都有蚕桑文化的印迹。端午节不少老农户家中祭祖时,桌上除了粽子、蹄髈等常见贡品,还会出现用米粉做成的“茧圆子”;农村的很多婚礼上会有撒“蚕花铜钿”、点蚕花、送蚕花蜡烛等与蚕桑相关的民俗仪式;有的人家会贴“逼鼠蚕猫”年画;家里遇事会习惯性地去蚕花娘娘处祈福,事后还要“还愿”……“现在对这些事物的挖掘和整理,也是为将来做准备,也许若干年后,年轻人又喜欢遵照传统了呢。”

  顾希佳是嘉善人,他说,世代相传的有关蚕桑丝织的神话、传说、故事,以及歌谣、谚语、谜语内容之丰富足以构成一个丰硕的口头文学宝库,还有“蚕花戏”、“高杆戏”等一系列由蚕桑生产熏陶而成的戏曲、表演形式。可是随着工业经济发展和土地规划利用的变化,江浙一代的蚕桑文化也不断被工业文明所挤压。时至今日,其中很多内容已经在50岁以下的年轻人中日渐式微,绝大多数年轻人已经不会唱蚕

  歌,不懂有关蚕桑各类仪式的具体规程。

  在许多村庄,总有老人对那些仪式和禁忌如数家珍,尽管很多系统性的大型仪式已经很少见到,但那些有关蚕桑的生活习俗就像蚕丝一样,纤细却坚韧地在这方土地上延伸、传承,点滴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

  杨秀说:“很多蚕桑生活习俗已经渐渐淡化,可这绝不是‘老化’,民俗本身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些习俗在现代生活中,出现了新的存在形式,发达的现代传媒给了这些传统更为有效的传播和记载方式,今天我们对这些风俗的拾遗和挖掘也许能在不久的将来,让它们以更生动的形式得到重生和延续。”

  有一些学者希望通过一些革新的办法来延续蚕桑技艺和民俗,不仅政府要扶持和建立保护机制,蚕桑文化自身也要适应新的时代。张秋红认为,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而蚕桑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具有发展蚕桑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现代民间对传统蚕桑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创新,比如‘踏白船’和‘高杆船’演变成了体育竞技活动;‘扫蚕花地’成了纯粹具有美感的民间舞蹈;‘唱蚕花’成了广为流传的民歌;‘轧蚕花’成了物资交流会……使蚕桑民俗文化成为杭嘉湖地区的文化品牌,必将促使这个地区发展的再次腾飞。”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