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逃难惊魂 丰子恺的8年逃难源于我们所熟知的那场战争。那一年,丰子恺刚过40岁生日。他在《辞缘缘堂》中这样写道: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下旬,寇以迂回战术突犯我故乡石门湾,我不及预防,仓猝辞缘缘堂,率亲族老幼
2.逃难惊魂 丰子恺的8年逃难源于我们所熟知的那场战争。那一年,丰子恺刚过40岁生日。他在《辞缘缘堂》中这样写道:“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下旬,寇以迂回战术突犯我故乡石门湾,我不及预防,仓猝辞缘缘堂,率亲族老幼十余人,带铺盖两担,逃出火线,逶迤西行,经杭州、桐庐、兰溪、衢州、常山、上饶、南昌、新喻、萍乡、湘潭、长沙、汉口,以至桂林。当时这路上军输孔急,人民无车可乘。而况我家十余口中半是老弱……” 1937年11月21日,跟随丰子恺夫妇逃难的人,除了章桂,还有他们的6个孩子,70岁的老岳母、三姐丰满、族弟丰平玉,以及表亲周丙潮夫妻孩子3人,一共15人。 丰家去南圣浜(石门湾乡下)避难的时候,我没有跟去,而是一个人守着缘缘堂。逃难前两天,我睡在楼下西北角的小房间,听到房间有响动,里面有人走动。我走出来一看,只看到丰先生的父亲和母亲的照片。我就去和丰先生讲。丰先生说:看样子要走了,不能呆了。丰先生的姐姐丰满也讲:爸爸妈妈显灵了,要我们走。 ![]() 1937年11月石门湾遭劫 不管这个细节是否有道理,丰子恺是决定走了。临行前他问章桂:“你和我们一起走,高兴吗?”章桂说他高兴的,但是要去问父亲。老父亲同意他走。11月21日下午,带着一床棉被,几件衣裳,他跟着丰家坐船离开了石门。 丰子恺后来在《桐庐负暄》中写道:“这时候,离石门湾失守只有30余小时。” 这个时候,丰子恺一个人带着这么多老人孩子,的确需要一个能干的帮手。 宁做流浪者,不做亡国奴。 船去杭州,将近塘栖的路上,国民党的军队把他们一个船夫拉去了。如果其他船夫再被拉走,他们就走不了了,因为没人会划船。这时听到远处传来枪炮声,船里的人都很恐惧,疑心那是炸弹声,有一批敌机正在附近大肆轰炸,倘使飞过来,他们这船一定是轰炸的目标。 笼罩在一船人身上的是一种异样的恐怖,路上还有士兵问他们鬼子在哪里。对当时的场景,丰子恺后来在《桐庐负暄》中这样写道:“我不预备别人问我们敌人的行踪,最初也不能相信那士兵的话。但是听了两遍,终于听出了。我告诉了章桂,大家回想,又证之以环境的种种现状,就确信矮鬼子已经逼近我们……”丰子恺想想不行,于是上岸买了一套国民党的军装,让章桂穿着站在船头,其他人呆在船里。 我当年胆子大,穿着国民党的军装,站在船头,还觉得挺威风的。但我也怕遇到鬼子,鬼子就在后面,一定要往南逃!一定不能再让士兵拉去我们的船夫。 丰师母他们当我一家人一样,晚上还会给我盖被子。逃难的时候,15个人晚上都挤在一条船里。丰子恺的姐姐丰满对丰师母说,阿宝,软软都是大姑娘了,章桂小伙子了,不方便。这话偶尔被我听到了,我就自己到船外的船头睡。但是丰师母不肯,她到船头把我叫回去,她说:我们逃难要靠你,你睡在外面,要是生病了,怎么办? 在风声鹤唳、一路漂泊中,他们这一行尝到平生从未尝过的恐怖、焦灼、狼狈和屈辱,但终于幸存下来。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