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日的天荒荡已是一片良田 天荒荡在河港密布的桐乡绝对是一个另类,它在原同福乡境内,现在属于凤鸣街道了,上水无埠头,出水无路头,是一片地势高而平坦的旱地,十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竟无一条河流贯穿,哪怕是一条小小的浜汊也没有,这在桐乡是极其罕见的。
![]() 今日的天荒荡已是一片良田 天荒荡在河港密布的桐乡绝对是一个另类,它在原同福乡境内,现在属于凤鸣街道了,“上水无埠头,出水无路头”,是一片地势高而平坦的旱地,十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竟无一条河流贯穿,哪怕是一条小小的浜汊也没有,这在桐乡是极其罕见的。 光绪《桐乡县志》载:“荡地甚大,相传为吴白喜教车战处,土人耕种,往往得败甲朽镞。”在以前,这是一片蓬蒿遍地的荒原,四周六七里之内无人居住,当地老人说,旧时夏天晚上,时有鬼火(磷火)闪烁,令人毛骨悚然。清代嘉道年间,有个文人名叫张观澜的,路过天荒荡,写下了《吴越战场》一诗,把这个千年古战场写得如同阴间地府一般,鬼哭狼嚎,十分的阴森恐怖:“千年旧事空遗躅,夜雨阴磷照残镞。土蚀寒骸剥碎青,啾啾冤鬼来相哭”。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天荒荡水利开发,才彻底改变了面貌,荒凉的古战场变成了经济作物小桑苗、杭白菊的主产区,春来桑海泛碧波,秋至菊田披白雪,四周村落也逐渐向荡中延展,人烟渐稠。本世纪初,又开辟为工业园区,现在,谁还想起脚下曾是血肉横飞、刀光剑影,令人闻风丧胆的战场呢? 天荒荡南北各约三里,有两墩,南为鹞子墩,北为纪目墩,均为吴越争战的遗迹。鹞子墩传说是吴军放飞鹞子以辨风向的地方,光绪《石门县志》明白无误地记载:“鹞子墩,在东九都,为吴越战地。”纪目墩又名纪目坡,民间传说是吴王夫差的刀兵冢,直到现在附近百姓还在向他们的子孙口口相传。但成书于清光绪年间的《石门县志》则另有说法,而且言之凿凿,有名有姓,让人很难摒弃其说,它说纪目墩“高十丈,周三百步,环以水泾。邑士朱天麟幼时见坡侧钟生家运土得旧碑,断缺漫灭,大略谓吴王夫差募兵五千牧养于此。名曰纪目者,立纪纲而有条目也”。纪目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时尚存,还有五六丈高,后在平整土地的运动中才被彻底铲平,现在已是一片茂密的桑园,只是遗址四周的河流还在,可以想见当年孤墩独立、绿水环绕的风景。传说从前坡上还有一亭,名“纪目亭”,但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连光绪《石门县志》也没有记载,可见纪目墩到清末时已日见摧圮了。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