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游屯泾在纪目墩西北五里,经过千百年的以讹传讹,已被叫为牛墩了,这里河浜交叉,密如蛛网,人们临河而居,早已成为一个人烟稠密的大村落。传说在吴越争战时曾是吴王牧养战马的场所,明代正德间,曾任左都御史的潘
游屯泾在纪目墩西北五里,经过千百年的以讹传讹,已被叫为“牛墩”了,这里河浜交叉,密如蛛网,人们临河而居,早已成为一个人烟稠密的大村落。传说在吴越争战时曾是吴王牧养战马的场所,明代正德间,曾任左都御史的潘蕃曾泛舟路过游屯泾,跟几乎所有凭吊古战场的文人一样,自作多情,也写下了一首凄怆伤感的诗:“吴越兴亡宛目前,游屯泾上草芊芊。夕阳满地生寒色,野烧缘溪断暮烟。麋鹿歌台今往矣,鹧鸪舞殿亦凄然。祗余赐剑当年恨,惆怅东风哭杜鹃。” 说起吴越争战,还不得不说说槜李、语儿和何、晏、萱三城。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吴世家”时曾说:“吴伐越,勾践迎击于槜李。”那么槜李在哪里呢?元朝至元年间成书的地方志《嘉禾志》明确说:“槜李城在县(指嘉兴)南四十里,高二丈,厚一丈五尺。”《古今图书集成》则更明确地记载:“府治(仍指嘉兴)西南四十五里,春秋时越败吴于槜李,吴王伤指卒于此。”光绪《桐乡县志》除了记载槜李外,还记载了其他小地名:“去嘉兴西南四十五里,有古槜李城址,即越败吴址也,其地有烽火楼、千人坡,在今千金乡。”千金乡在今桐乡城南百桃、屠甸、南日一带,而这一带特别是百桃至今还是名特产槜李的正宗产地,槜李这地名是由李子这一果树来命名的,是先有果树后有地名,因此也可见,桐乡槜李的种植历史至少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 语儿也称御儿,最早出现在《国语》一书中。成书于东汉、专门记述吴越两国地理人事的《越绝书》明明白白地记载御儿(即语儿)是越国的土地。崇德古称语溪,渊源即于此。崇德城南原有女阳亭(也称语儿亭、语溪亭),位置在今运河与南沙渚塘交汇处。 现在人们看到“城”这个字,首先想到它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其实,“城”最初的意义,是指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它常与“池”连在一起,城为城垣,池为城河;又常与“郭”连在一起,内谓之城,外谓之郭,《礼记》说“城郭池以为固”,城池、城郭都是用于防守的。吴越两国在今天的浙北一带争战不休,自然要筑许多城,这些城垣虽然有的早已夷为平地,但地名尚在,有的经历代沿修,至今犹巍然屹立,“射襄城”在王江泾,“顾城”在嘉善,欤城、子城在嘉兴,管城在海宁,而桐乡一地便有三城,即何城、晏城和萱城。 这些城垣直到一千五百年后的南宋,断垣残壁犹在,嘉兴张尧同曾这样描述过:“吴越争雄日,区区在用兵。空余争战地,无处不高城。”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