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差大,人的感受就会刻骨铭心。一九六一年,我们生产队水稻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农民的日子有了指望。饥馑的农民就像枯萎的小草逢着甘霖。贫穷的村窠就像荒芜的沙地有了绿意。过年了,父亲杀了一口猪,说要煞煞馋气,扬扬喜气。由于日常吃的菜肴多半青菜当家
反差大,人的感受就会刻骨铭心。一九六一年,我们生产队水稻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农民的日子有了指望。饥馑的农民就像枯萎的小草逢着甘霖。贫穷的村窠就像荒芜的沙地有了绿意。过年了,父亲杀了一口猪,说要煞煞馋气,扬扬喜气。由于日常吃的菜肴多半青菜当家。过了季节就吃少了油水的咸菜、梅干菜。过年能吃红烧大肉了,无疑是天大的惊喜。岁末那天,斩肉的砧板声有如行进中的口令,过年的脚步已在耳边响起。傍晚,夕阳欢欢喜喜下山了,夜幕高高兴兴合上了。父母虔诚地祭了祖宗,这才关上大门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为啥要关大门呢?家乡有“辞岁关门生财,新年开门大吉”一说。相传,玉皇大帝体恤百姓,年关派铁拐李下凡察看民情。铁拐李扮成叫花子沿途“乞讨”,见家家菜肴满桌,户户欢聚一堂。唯独有户人家大门紧闭,里面不时传出阵阵砧板声。都在吃年夜饭了,这家怎么还在斩肉呢?他不由好奇地往窗内一望。只见有位衣衫褴褛的农妇在厨房里一边空斩砧板,一边潸然泪下。原来,女人的丈夫在外做工,年关拿不到工钿,一时回不了家。可家中粮油告罄,年货全无。女人一筹莫展。她听到邻家传来砧板声,心如刀绞,生怕家中少了砧板声会惹人耻笑,便拿刀空斩砧板,以装门面。铁拐李一看,关门的这家果然贫穷,于是就在他家门口放上几个元宝。这家新年开出门来,得到了元宝,老百姓称之为“天照应”,大吉大利。事情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期待关门生财。这故事挺美,有了上苍的体恤,最穷苦的百姓也能过上好日子。可细细想来,家乡有句老话:穷人想发财,好比痴子望天坍。凭空发财无疑是痴心妄想。只有克勤克俭才能过上好日子。关门生财的说法并不靠谱。只是因为家乡的“六枪屋”开门见天,隆冬寒气袭人,才会关起门来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岁月对老百姓的犒赏,家家户户喜气盈门。我们全家八口人刚巧一桌。小把戏人还未坐安稳,就端起筷子把碗敲得叮当响。父亲一看,八仙桌还缺一只角。原来母亲还在忙这忙那。父亲喊:“别忙了,赶快坐下来吃年夜饭。”一年到头、一日三餐,母亲几乎没有一次坐下来安安稳稳吃过饭。母亲用围裙擦干了手,笑眯眯地坐下来。等全家人团团坐定,父亲这才笑吟吟地发话,“大家都来喝酒吃菜!”平时家有家规,女人不喝酒,未成全劳力的男子也不喝酒。今晚父亲端出杜做酒,乐呵呵地说:“亮亮你们底牌,拿出喝酒的真本事来。”酒是求之不得的快乐源泉,却又不知深浅,于是开怀畅饮。 燎泡灯火熠熠亮。满桌菜肴喷喷香。大钵的慈菇烧肉油光贼亮;大盘的肉嵌油泡润泽饱满;大碗的鲜肉蛋饺金灿灿;大盆的红烧鲫鱼红亮亮。逗得我食欲大动。平时馋煞,吃红烧大肉梦寐以求,今天恨不得把大碗的红烧肉全吃了。想是这么想,可夹肉时偷偷地看了父母一眼。父亲抿一口酒,只从碗边拣一点菜屑,放进嘴里细细品味,还直夸母亲的菜做得崭。母亲也只捡慈菇吃。我们哪还敢大快朵颐?家里吃菜自成俗套,每人每餐只吃一块红烧肉。肉嵌油泡、肉馅蛋饺也是每人一个。母亲看儿女们吃得开心,脸上皱纹舒展,甜甜地说:吃吧!吃吧!”母亲的话听起来比吃菜还窝心(满足)。平时家中吃饭规矩多。吃饭时饭碗要捏在手上,不可随意放饭碗。吃饭若是假痴假呆(读艾,慢吞吞的样子),会遭父母呵斥。吃年夜饭,可以随心所欲喝酒,大大咧咧放碗,左顾右盼、谈笑风生,谁都不会责怪。父亲满脸放光,高兴地说:酒多喝一点,菜多吃一点!兄妹几个叽叽喳喳说个没完没了,喝酒你来我往,一争高下。杜做酒喝起来甜甜酸酸的,一碗酒没喝上几口底就朝天。喝了酒,血一股劲地往上涌,酡红的脸赛过关云长。喉咙长了力气,把欢声笑语送出大门外。 高兴事接踵而来。正当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时,父亲从兜里掏出一叠钱来。一张张簇簇新的钞票发出稀里哗啦的声音。父亲按规矩给儿女们发压岁钱了。压岁钱是长辈给小辈的利市铜钿,讨个平安吉利彩头。父亲很公道,无论长子幼女每人给一张。大红纸币鲜亮耀眼,女拖拉机手英姿飒爽。发大财啦!还真不假,尽管是一元钱,但那时钞票管用。我清晰记得:花五分钱可吃一碗鲜美馄饨;七分钱的一碗阳春面能抵一餐饭。我们小心翼翼地把钱折叠好,放进衣兜,再用手按一按,生怕钱不翼而飞了。 吃过年夜饭,我家迎来了乡邻们一张张笑脸,一声声问候,一串串笑声。 除夕夜守岁,我家十分热闹。那个年代没有电视机,当然也没有春晚看。男人们搓麻将、推牌九,开梭九(扑克十三张)、来梭哈(扑克五张),厢屋里一拨,厨灶间一堆,通宵达旦;小鬼头玩洋片,捉迷藏,打打闹闹,忘了辰光;女人家忙着洗碗刷锅,淘米提水,擦桌扫地,清除垃圾,清清爽爽辞旧岁。 又逢过年了,藏在心窝里的那餐年夜饭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