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响】 复兴路上,关系国家社会者大 上世纪90年代,一位年近六旬的老朋友来访,闲聊中说,他读初一时,国文教科书第一篇文章便是陆费逵的《敬告中等学生》,他还当场背诵起来:我国家社会,正在复兴的路上,不知
【影响】 复兴路上, 关系国家社会者大 上世纪90年代,一位年近六旬的老朋友来访,闲聊中说,他读初一时,国文教科书第一篇文章便是陆费逵的《敬告中等学生》,他还当场背诵起来:“我国家社会,正在复兴的路上,不知有多少事业,等着要建设,不知有多少东西,等着要生产……诸君要知道,诸君学业的成败,关系于诸君个人者小,关系于国家社会者大。”他告诉我,“此文忘记不了,管了我一辈子用。”这篇文章是父亲在1915年写的,30年后被选为教材,又40多年后,还被人珍存。 ——陆费铭琇 ![]() 陆费逵夫人杨敬勤与外孙 陆费逵有三个孩子,大儿子陆费铭中生于1921年,次女陆费铭琪生于1922年,幼女陆费铭琇生于1925年。 1942年,陆费铭中考上重庆大学,后来转学到上海。但是成绩并不是很突出。大学毕业后,于1947年来到衢州,在亲戚的一家盐厂工作。1950年回上海入中华书局,后随教育文具厂迁往北京。陆费铭中终身未婚,1975年去世。 1943年,陆费铭琪上重庆复旦大学,母亲让她学习会计专业,关心中华书局的经营。1947年铭琪在复旦大学毕业后,母亲嘱咐她找中华书局负责人李叔明给她安排工作。李叔明没安排铭琪到中华书局工作,而给她寄去了中国农民银行的聘书,铭琪拒聘。姨妈吴若安当时是南洋女中的校长,她就安排铭琪在南洋女中教初中英语。1948年,根据中华书局董事会有关子女教育的决议,铭琪申请到中华书局的资助,去美国加州大学商学院攻读硕士。毕业论文是《建议中华书局的新管理及组织》,如今已捐赠桐乡陆费逵图书馆保存。陆费铭琇说,姐姐陆费铭琪曾多次有回国到中华书局工作的意愿,均没有得到回音。至今仍居住在美国,有子女三人。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