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农家的草紫--关于何植三(3)

2014-04-14 08:40 作者:布谷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周氏兄弟的熏陶 何植三诗中的意象或场景是大江以南的浙东田村,是在浙江诸暨,诸暨是诗人的故里。 1899年,何植三先生出生于诸暨赵家镇一个叫泉坂的小山村里,中学毕业后,考入绍兴师范学堂,后在家乡的一所小学校


  周氏兄弟的熏陶

  何植三诗中的意象或场景是大江以南的“浙东田村”,是在浙江诸暨,诸暨是诗人的故里。

  1899年,何植三先生出生于诸暨赵家镇一个叫泉坂的小山村里,中学毕业后,考入绍兴师范学堂,后在家乡的一所小学校里教书。受当时新思潮的影响,他于1921年赴北京大学学习,主修哲学,兼修文学,旁听鲁迅、周作人的课程。

  当时,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聚集了一大批顶级的文化人,来自诸暨乡下的何植三是有福的。受到了最为先进的新文化精神的熏陶,尤其得到了周氏兄弟的亲炙。何植三内心充满着的文学情绪,在此,获得了最大的释放。鲁迅、周作人兄弟是何植三根植于内心的文学偶像,也是其进入北大的动力所在。

  在旁听了鲁迅、周作人的课后,何植三便与周氏兄弟有了往来。开始时,或许还不能排除同乡的因缘,周氏兄弟的同乡情结还是不轻的,诸暨属会稽一脉。求学期间,何植三还谋到了北大图书馆的兼职职员一职,或许也是与周氏兄弟的推举分不开。还结识了李大钊、孙伏园、许钦文等京城的一批文化精英。

  梁实秋先生在《忆周作人先生》一文中写到了何植三:“转弯抹角地找到了周先生的寓所,是一所坐北朝南的两进的平房,正值雨后,前院积了一大汪子水,我被引进去,沿着南房檐下的石阶走进南屋。地上铺着凉席。屋里已有两人在谈话,一位是留了一撮小胡子的鲁迅先生,另一位年轻人是写小诗的何植三先生。”

  鲁迅先生日记中也有关于何植三的记载。1923年4月13日,鲁迅先生在日记中记载“得何植三等信”;同年4月15日又记了“下午同耀辰、凤举及二弟赴学生所集之文学会”。何植三等的信是邀请鲁迅先生出席春光社成立会的。春光社是当年北大的学生自发组织的文学社团,何植三是骨干分子之一。

  鲁迅先生于那年4月15日按约准时出席了春光社的成立会,“二弟”周作人等同去,足见周氏兄弟对此的看重,会开得也隆重,当时,北大一些文化精英参加了成立会。春光社成立后,每两个月有一次座谈。座谈中,几乎每次都能听到鲁迅先生爽朗的话语和笑声。鲁迅先生对青年文学爱好者,提出了中肯的教诲:“不必大做”,“只要多观察社会,多体验生活,多阅读著名的作品”。得到鲁迅先生亲炙,春光社会员有福,何植三有福。

  在北大这块新文化运动的沃土中,何植三身逢其时,便诗心勃发,很快便进入了诗歌创作的旺盛期,创作了一批精致小诗,作品大多发表在孙伏园任编辑的《晨报副刊》上。在诗坛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何植三发表在《晨报副刊》上的诗,后来便编成了《农家的草紫》。倪墨炎在“何植三的《农家的草紫》”一文中写到:何植三“到北京后他开始发表诗作,发表最多的地方是《晨报副刊》。1922年前后是他写诗的旺盛期。”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