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十年代的春天,在茅盾的笔下,最可怀念的则是故乡的香市。 茅盾的故乡是桐乡乌镇,茅盾从小生活在这个江南水乡小镇,每年春天,清明过后,小镇上照例举办香市,前后大约半个月,赶香市的主要是农民。茅盾写道:
三十年代的春天,在茅盾的笔下,最可怀念的则是故乡的“香市”。 茅盾的故乡是桐乡乌镇,茅盾从小生活在这个江南水乡小镇,每年春天,清明过后,小镇上照例举办香市,前后大约半个月,赶香市的主要是农民。茅盾写道: 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就是农村的狂欢节。因为从清明到谷雨这二十天内,风暖日丽,正是“行乐”的时令,并且又是蚕忙的前夜,所以到香市来的农民一半是祈神赐福(蚕花廿四分),一半也是预酬蚕节的辛苦劳作。所谓借佛游春是也。 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甏、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西洋镜……将社庙前的五六十亩地的广场挤得满满的。庙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熏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 茅盾幼时所见的香市,就是这样热闹。在这香市中,少年的茅盾不但鉴赏了所谓“国技”,还认识了老虎、豹、猴子、穿山甲等。所以,香市也是儿童们的狂欢节。可惜,大革命失败后,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往昔香市的热闹场面不再重现,春天失色。 一九三三年的春天来了,太阳照例是暖暖的,风照例是软软的,公园里碧绿的草茵上,照例整整齐齐站着一排排粉妆似的玉兰。城市里的摩登女郎,穿着鲜红的长旗袍,斜倚着玉兰树拍照。荼蘼架下的长椅上情侣偎依私语。有钱的老少爷们,照例去“新雅”喝一盅,或到“国泰”去看《城市之夜》。国难方殷,他们都知道,但未来是那么的不可知。“安得时轮金刚法会显大法力,消弭了内乱外患,好让我们这些个摩登男女,颓废享乐,早早暮暮!”——一九三三年五月,茅盾写下了《春来了》。 在茅盾的笔下,对“桃源”似的往昔,充满着深深的怀念之情,而动荡而不安的现实又是如此的无情与无奈。《香市》去了,《春来了》,全是对于和平与安宁的无限向往。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