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70年代南日初中校舍(陈文强供图) 我于1972年开始担任村小的民办教师,四十多年来一直在教育系统工作,先后从事过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学及教育管理工作,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撤县建市以来桐乡教育事业变革与发展的沧桑巨变。如今,桐乡的
![]() 上世纪70年代南日初中校舍(陈文强供图) 我于1972年开始担任村小的民办教师,四十多年来一直在教育系统工作,先后从事过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学及教育管理工作,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撤县建市以来桐乡教育事业变革与发展的沧桑巨变。如今,桐乡的教育水平、教学质量,即使在全省范围内也出类拔萃,而我每忆及改革开放前后那些年的桐乡教育状况,总是心生感慨。 改革开放前,桐乡教育也讲普及,但那是一种低水平的普及。当时的学校,大多办在祠堂庙宇或是较为宽敞的农户家里,一切就地取材,因陋就简。上世纪70年代后期,桐乡也曾掀起过一次办学高潮。当时,公社、大队办学风行,每个公社都有高中,每个大队都办了初中。校舍建设也开始有所起步,但校舍房屋大多结构简单,不像现在有设计图纸,全是乡下的泥水匠凭经验搞。有的学校,学生一半的在校时间几乎都在建校工地上,挖泥土、担石头,自己动手盖房子。 说到学生读书的条件,那就更简陋了。教室地面凹凸不平,没有配置课桌椅,孩子们从家里带来小凳子、小桌子,或者干脆几块土砖搁上一块木板就成了课桌。学校基本没有活动场地,操场又窄又小,竖个篮球架,由着孩子们在泥巴地里去疯抢。教学仪器设备更不值一提,一般学校也就是几个三角板、算盘、圆规,部分村小甚至连这样的教具都不全。当时的初中,也开设物理、化学课,但没有仪器室、实验室,仪器、试剂少,实验大都是由老师在口头上“做”,更谈不上音乐、美术课。 文革结束后,桐乡经济社会建设已慢慢步入正轨,但仅就当时的教育发展总体水平而言,桐乡只能算是一个贫困县。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