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桐乡教育那些年(2)

2014-09-29 08:55 作者:谭炳法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1976年,我开始在大队所办的一所小学带帽初中任教。小学带帽初中,主要是为了解决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需要、在小学的基础上开办的初中班。当时,初中的学制为两年,我们学校每年招收一个班。学校是借用农民的房子当


  1976年,我开始在大队所办的一所小学“带帽”初中任教。小学“带帽”初中,主要是为了解决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需要、在小学的基础上开办的初中班。当时,初中的学制为两年,我们学校每年招收一个班。学校是借用农民的房子当教室,到养蚕季节,则必须放假腾出房子,让农民养蚕。教师备课办公,只能在农民家的饭堂里。

  开始,我是教数学和物理两门课,后来,化学课教师去镇上工作,于是,我又挑起了化学课。包括数学、物理和化学在内,我都只能是边学边教,实在弄不懂的地方就跑到石门中学去请教老师。由于基本功相当差,有一次做化学实验时,硫酸还将我的一件新衣服报废了。当时,全县各地农村初中的师资情况大致差不多,有的地方甚至只能是让小学毕业生来教初中。

  当时,教育部门也已意识到分散办学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开始着手进行中学和小学的撤并。因为学校撤并,我先后调到了由四个大队联办的四星初中和公社中学任教。四星联办初中是借用农民的房子,但各年级已经有两个班,教师有了一间简易的办公室,我也已经可以只教一门数学课了。公社中学则有一个独立的校园,虽然校园很小,但有了一个操场,并且,学校有专门放实验仪器的“实验室”,当然,只能在教室开设演示实验。学校还有了专职的英语老师,英语老师虽然是靠听英语教学广播而懂几句英语半路出家的,但总算可以开设英语课了。公社中学的教师以中师毕业生为主,也有少量的从外地调来的大专生和代课教师。

  从1978年开始,桐乡教师进修学校(时称五七大学)办起了中专性质的师范班,师范生的招生规模快速扩大,同时,教育部门也大力鼓励在职公办教师通过电大、函授等途径进修提高。1982年开始,浙江省在公办在职教师中招收以中师毕业生为起点的大专生,以提高初中教师的学历水平,我也是在这一年考上湖州师专数学专业的。

  80年代初期,是春风劲吹、百废待兴的时候,桐乡教育无论是在校舍建设、师资配备还是教育管理等方面,都在发生着积极而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实在太多,再加上大多数地方政府将经济振兴作为首要发展任务,所以,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教育面貌还是很不尽人意。在这样的背景下,桐乡教育遭遇了一个冰冷的冬天……

  我清楚记得,那是1983年1月,《人民日报》记者周祖佑、丁雪萍在对嘉兴地区进行调查后刊文认为,“这里的农村教育比较落后,近年虽有些改变,但发展速度相当缓慢”。在《“文化之邦”文盲多》这一部分中,记者写道,“著名文学家茅盾的故乡桐乡县,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31%以上”,农村小学“不少学生中途辍学,学生的合格率也低”,“初中毕业生的合格率更低。因此,旧文盲扫除不多,新文盲又不断地大批产生”。报道的第二部分指出,“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新建的工厂、漂亮的影剧院,考究的干部宿舍和崭新的农民住宅。而夹杂在其间的中、小学校舍,却大都简陋破旧,显得十分触目”,“这里的农村学校,特别是小学有‘三差’:校舍差、设备差、师资差”,“全县没有一所像样的学校,起步晚、(学校)数量少、师资弱、学生少、条件差。茅盾故乡文盲多,最差的房子是学校”。这篇报道,是留在桐乡人民心头挥之不去的尴尬与刺痛。

  《人民日报》的报道无疑是桐乡教育的一个历史拐点。虽然当时桐乡教育的发展水平并非明显落后于兄弟县市,报道的出现有些偶然,但在改革开放初期,桐乡教育的落后则是不争的事实。这次报道,成为桐乡教育的一个重要拐点。令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在桐乡各级政府及教育界同仁的努力下,桐乡教育如此之快便突破拐点,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