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六十年前,我怎么过嘉兴的夏天?我曾多次反复地搜索大脑记忆库,结果发现最鲜活、最动人的记忆,竟是几件微不足道的琐事。 那时,我家孩子多、房子小,最怕过夏天。那时的嘉兴人几乎没人听说过空调,连电扇也只在电影院能看到。所以,夏天来了,孩子们就早
五六十年前,我怎么过嘉兴的夏天?我曾多次反复地搜索大脑记忆库,结果发现最鲜活、最动人的记忆,竟是几件微不足道的琐事。 那时,我家孩子多、房子小,最怕过夏天。那时的嘉兴人几乎没人听说过空调,连电扇也只在电影院能看到。所以,夏天来了,孩子们就早早地在地板上东一条西一条地铺下草席,要借草席的一点点凉意,陪我们度过酷暑。草席上常会留下一个个人形的湿漉漉的汗印,妈妈又特爱干净,她就每天把家里所有的草席仔仔细细地揩拭一遍。记得下午四点左右,她就要揩席了。由于席上沾有汗水,所以必须用较烫的水来揩。把毛巾在热气腾腾的水中搓几下,绞干,然后跪到草席上,自左到右、自上到下一方一方地用力揩拭,一两条席子揩下来,她满头满脸就都挂满了豆大的汗珠,晶亮晶亮的。那些年,爸爸忙着在外挣钱养家,我们又都还小,帮不来忙,妈妈年复一年跪爬在草席上,滴着汗水揩草席的情景,深深地印刻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上。 我家在甪里街。夏夜,小区大门口总会来一位老大爷,挑着一副馄饨担子,“笃笃笃”地敲着竹筒,来卖一角一碗的鲜肉小馄饨。暑假,我每天吃完晚饭后最盼望的事,就是能吃上老爷爷那碗热气腾腾、飘着香葱和油花香味的鲜美无比的小馄饨。太阳缓缓地下山了,哥哥、姐姐们用竹榻、门板在家门口搭起一张张露天的床,挂好帐子,我利索地爬到床上,挤在哥姐身边,开始望着星空,听着故事,等待着“笃笃笃”声的传来…… 时光飞快,我升入了初中,勤工俭学的浪潮席卷全市。到了夏天,就是农村“双抢”的关键时刻,那时的农村经常停电,水田浇灌主要靠牛拉的水车。我们中学生背起背包,下乡抗旱。我第一次看到了木制的,有一间屋子那么大的圆盘水车。牛要去犁田了,农民们就在圆盘水车的七八根支撑木上都绑上粗竹杠,我们七八个学生每人都用双手和胸脯顶着竹杠,“一,二,三!”一齐用力往前推,水车的大圆盘开始“吱呀吱呀”地转动起来。男生们按强壮和弱小,搭配成几个组,轮流上阵。推水车起步时,我们一个个咬牙蹬腿、举步维艰,到后来却飞步狂奔、头晕目眩,停也停不下来。 回忆在农村的那些日子,大锅里的白米饭喷香喷香,满大碗的红乳腐鲜甜酥糯,记得傍晚到河里洗澡,小媳妇、大姑娘竟都光着上身,而天暗下来时,蚊子就已经一撸一大把了,女同学尖叫着往岸上逃……江南农村的夏夜,使年少的我感到新奇、神秘、快乐、亲切!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