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一所以烈士之名创建的小学的历史经纬度(5)

2015-08-06 08:55 作者:鲍嘉 张利昌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埋名 因为历史原因,启新这个名字消失了半个世纪 启新小学于1970年迁址,之后原址上遍植桑苗,记者前去寻访,但已是一片桑菊地,几经打听,仍然未能得知它准确的所在。 其实,早在学校迁址之前,启新这个名字已经消


  埋名

  因为历史原因,“启新”这个名字消失了半个世纪

  启新小学于1970年迁址,之后原址上遍植桑苗,记者前去寻访,但已是一片桑菊地,几经打听,仍然未能得知它准确的所在。

  其实,早在学校迁址之前,“启新”这个名字已经消失了20年。

  7月27日,烈日炎炎,张森生老人戴着老花镜,趴在书桌上,啃着一本大部头。

  这里与其说是书房,不如说是书堆,桌上、地上、凳上、床上,到处堆放着书,经史、典籍、小说、散文,无所不包。

  老人家84岁了,温和而健谈,他是启新小学第5任校长,也是桐乡教育界泰斗级的人物,多年浸淫桐乡文史研究,堪称“活字典”。

  “我是启新小学现在还健在的最早的一任校长了。”张森生告诉记者,他1950年到启新当校长时只有19岁,1952年短暂调离,1953年又回到启新当校长,直到1956年被打成“右派”。

  “当年启新墓就在学校围墙外不远处,坟头的松柏还在,但墓碑已经不知去向了。”张森生说,在那种历史环境下,虽然师生都知道郑启新,但没有人敢去祭拜,他自己也没有专程去过。

  1951年7月,张森生到任不到1年,启新小学更名为“启新里完全小学”,1个月后,因忌于“启新”二字,学校再次更名为“百福完全小学”。

  此后的半个世纪,由于地方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频繁调整,学校名称也随之更迭,七次易名,但再也没有出现“启新”二字。

  “启新”这个名字,更多的只是残留在一些老校友的心里。

  启新小学1948届学生范雪森也曾参加郑启新公祭仪式,当时这个16岁的少年对郑启新尤为钦佩,对于他来说,最心痛的莫过于启新墓被毁。

  1966年秋,在“文革”中,当地一些造反派,以“破旧”为名,将郑启新坟墓耙掉,只有坟前柏树幸存。

  1970年秋,启新小学易地重建,郑启新墓前柏树也被砍倒,被丢弃于一边。

  此时的范雪森正好是兼管学校基建工作的公社干部,很是伤感,想为郑启新保留一点实物以作纪念,但又不能明言,就想了一个办法,请当时负责建校的木匠师傅,把柏树做成一个138厘米长的小扁担。

  虽是扁担,但范雪森从来没有用它来挑过东西,此后多次搬家,但扁担一直妥善保存。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他遍访乡里、查阅资料,希望能够还原郑启新的一生所为。多年后,他写成《郑启新传略》、《郑启新先生殉难后的善后事宜》等书稿,后汇编成《点点滴滴看启新》一书。

  其间,他还经常给母校送来藏书、孔子像等物品。

  2011年,启新学校设立校史陈列馆,广征旧物,然而郑启新无后,遗物一无所有,范雪森将扁担送到了学校,对当时的校长潘向明说:“我老了,保不住它了,但启新学校能永远保存它。”

  没想到一语成谶,一年后,范雪森遭遇车祸,不幸去世,启新校友无不深以为憾。

  记者在启新学校见到了这根扁担,色泽较深,木质纹路依稀可见,扁担中央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扁担是用郑启新墓前柏树做于1970年秋 范雪森”。


用郑启新坟前柏树制作的扁担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