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油车港镇卫生院坐落于油车港镇马厍路北侧,是一所集医疗、预防、社区卫生管理、残疾人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卫生院,下辖澄溪、栖真、古窦泾三个分院及合心、杨溪、上睦、陈家坝、麦家、百花庄六个卫生室。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联合诊所到如今的新型乡镇卫生院,
油车港镇卫生院坐落于油车港镇马厍路北侧,是一所集医疗、预防、社区卫生管理、残疾人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卫生院,下辖澄溪、栖真、古窦泾三个分院及合心、杨溪、上睦、陈家坝、麦家、百花庄六个卫生室。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联合诊所到如今的新型乡镇卫生院,历经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经过数代卫技人员的艰苦奋斗和辛勤工作,不断得到壮大与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油车港镇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油车港镇卫生院的前身,是由原栖真卫生院与原油车港卫生院合并而成,综观其发展和变迁史,可以清晰地勾勒出油车港镇卫生事业发展的图景。![]() 油车港镇卫生院 原油车港卫生院 油车港与周边乡镇相同,在建国前及建国初期没有医疗卫生机构,仅有零星的几家私人诊所,以中医内外科为主,严重缺医少药,人民群众就医非常不便,延误病情是常有的事。一九五八年由政府主导,几家私人诊所合并成联合诊所,属于集体所有制,成为本乡第一家医疗卫生机构,为本乡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贡献,为以后几十年的疾病诊治预防、消灭血吸虫病、重大传染病的治疗和控制奠定了基础。 油车港联合诊所首批主要医疗骨干有唐锡康、吴企来、吴天华、朱祖淳、沈鸣岐等,总共约七八个工作人员,由唐锡康负责。唐锡康、吴企来、吴天华、朱祖淳为内科,沈鸣岐为妇产科。 油车港联合诊所设在原油车港镇东首一所砖木结构的民居,前临油车港市河。河岸边有石帮岸和石条铺设的河埠,左右及后面均为民居。此主体房屋尚在,已破旧不堪无人居住。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大办乡镇企业时期,后面民居成为油车港丝厂用地。进得诊所大门为一间墙门,约十六平方。墙门东面一间安放煤炉及堆放杂物,后来在大批治疗血吸虫病病人时曾做过临时病房。西面一间为药房,墙上开了两个洞,分别为收费取药。穿过一个小天井,朝南三间房舍,均用木板一隔为二,后面作宿舍,前面为医疗用房。东面内儿科,中间治疗室,西面为外科兼妇科。油车港联合诊所总共用房在一百五十至二百平方之间,此房屋产权属于油车港房管会所有,联合诊所租用,每月交纳房租。病人除了走路前来就诊,也可摇船前来就诊,船停靠在联合诊所门前河埠。 联合诊所没有住院病房,也没有观察病床。虽以中医为主,但联合诊所没有中药房。病人经医师诊治后,拿处方到镇上供销社所属中药店赎购中药。联合诊所设施相当简陋,除了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外没有其它医疗设备。此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一九七七年,联合诊所更名为卫生院。油车港卫生院投资约三万元,在原油车港镇石路后面空地建造新房,于一九七八年搬入。新院址为一幢水泥钢筋结构二层楼房,共计十一间,中间有走廊。底层南面分别为内科、外科、中医科、药房、收费处、妇产科,北面分别为化验室、防保科、药库等。楼上则为职工宿舍。其时卫生院已发展至近二十人。 次年,油车港卫生院又在门诊楼后面建造五间平房,作为住院病房,正式开始收治住院病人和观察病人,结束了油车港卫生院无住院部的历史。由于住院条件简陋,医务人员短缺,收治病人并不多。同时在紧靠门诊楼后建造了两间横屋,作为X光机房,安装了一台100毫安X光机,为当时最为先进的诊断仪器。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油车港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对于医疗卫生的需求逐步提高,原有的医疗用房和医疗设施远远跟不上群众的需求。同时卫生院招收了数名大中专毕业生,派出离岗学习进修的医务人员期满返回,工作人员达到了二十余名,医疗力量得到很大充实和提高,于是在一九九六年再一次投资建造新大楼,并于一九九七年启用。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