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国元年(1912),嘉兴各界欢迎孙中山先生莅禾。二排左三为褚辅成。 关于褚氏家史,最早出自嘉兴庄一拂所著的《褚辅成先生年谱初稿》一文。庄一拂先生清楚褚家家史,源于历史上庄、褚两家就是世交。一八七六年褚家
![]() 民国元年(1912),嘉兴各界欢迎孙中山先生莅禾。二排左三为褚辅成。 关于褚氏家史,最早出自嘉兴庄一拂所著的《褚辅成先生年谱初稿》一文。庄一拂先生清楚褚家家史,源于历史上庄、褚两家就是世交。一八七六年褚家搬到南门外西米棚下之前,与住在梅湾里五龙桥附近白茅庵的庄宅不远,两家住得很近,彼此很熟。庄一拂的父亲庄幼山清末时就追随褚辅成,从事反清革命活动。又,庄幼山虽是学徒出身,但好学,勤于笔耕,一生记下许多嘉兴人事掌故,尤其是他的《逸庐年记》、《南园系年杂记》等笔记,后来成为其子庄一拂撰写《褚辅成先生年谱初稿》的史料主要来源。庄幼山笔下有关嘉兴城市的变迁与人事掌故,也成为我们今天了解过去老嘉兴的一份珍贵的史料。从笔者后来对褚氏后人反复采访中所掌握的情况比较看,庄幼山所记褚家内容可信度较高。 王梓良(1908—1991)嘉兴凤桥人。民国廿五年(1936)任嘉区民国日报社社长,民国廿七年(1938)创刊嘉兴人报。曾任嘉兴县县长兼国民党嘉兴县党部书记长,一九四九年去台湾。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浙西抗战纪略》、《忆旧与伤逝》两书,记录了褚辅成先生的抗战事迹,《褚辅成先生一生之资料稿》一书,对褚氏家史及褚辅成先生的生平事迹有详细叙述。 来自褚家的记录主要有,褚辅成所撰《〈鸳湖营圹记〉及碑阴“不忘宗泽”》、《亡室沈夫人悼述》(节录),还有褚氏后人的叙述。 庄幼山在《逸庐年纪》中对褚氏一脉的流源有如下一段记载,褚氏“祖籍河南,先世自宋以来著籍钱塘。明弘治间,有一江公者,自崇德迁嘉兴郡城,赘于严氏,一传至庭德公,入籍秀水,补邑庠生,家遂日起。” 短短数语,将褚氏流源叙述得十分清晰。 褚氏祖籍是河南。河南褚氏,郡望传承就来自阳翟,据说属褚遂良一支。阳翟,即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带,传说为禹之都。禹州之称翟,乃因其当时山雉之多,鲜明亮丽之故也。 嘉兴褚氏一脉,属褚遂良一支,其追溯历史远矣。褚遂良(596-658),字登善,封河南郡公,故又世称褚河南,唐朝政治家,书法家。钱塘人(今浙江杭州)。 明代弘治年间,有褚一江自崇德迁嘉兴郡城,赘于严氏。那时嘉兴是浙西大府,江东都会,由于南宋时紧靠首都杭州,在宋元时已是经济中心,百工技艺和苏杭齐名,乍浦、澉浦、青龙成为外贸大港,海运兴隆。褚一江在此繁华年代自崇德迁嘉兴郡城入赘,想必出身寒门。以褚氏人口今天在嘉兴姓氏排名第五十七位,也透露出褚氏落籍较晚,氏族根底不固的特征。后来传至褚庭德,世居于嘉兴南门。 宣德年间的拆分,把嘉兴一分为三,南面为嘉兴,北面为嘉善、秀水。褚庭德入籍秀水,世居嘉兴南门,说明当时褚家无衣食之忧,可以离开土地,住在嘉兴郡城里读书求学。这也透露出一个习俗的改变,即早在明朝,民间已不强求入赘一方子女,改女方族姓。因此,褚一江后代褚庭德保留了自己的姓氏,他的学籍隶秀水县,补秀水县的邑庠生,也就是秀才。 在传统社会,秀才即读书人。读书人被称为秀才始于明清时代。到褚庭德时,为秀水县秀才,“家遂日起”,亦即是家境日益好转。传至褚辅成的父亲一代时,褚家在嘉兴南门居住已有三百多年的时间了。据王梓良先生的研究,褚家在嘉兴南门三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子孙世以耕读传家,入仕途者少。 褚辅成先生在一九三六年自撰《〈鸳湖营圹记〉及碑阴“不忘宗泽”》一文中,对褚氏家世作了追踪,但仅上溯到高高祖考,且对高高祖考、高祖考的生卒年亦不甚明了。看起来对家世源流褚辅成先生也没有做过更多的考证与梳理。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