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散布在浙江大地上的褚氏家族,最大两支在慈溪与宁海两地。从两地褚氏家谱(族谱)中知道,慈溪、宁海两地的褚氏是明末从杭州迁徙而来。而嘉兴褚氏则由明弘治间从崇德迁嘉兴郡城。弘治为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
散布在浙江大地上的褚氏家族,最大两支在慈溪与宁海两地。从两地褚氏家谱(族谱)中知道,慈溪、宁海两地的褚氏是明末从杭州迁徙而来。而嘉兴褚氏则由明弘治间从崇德迁嘉兴郡城。弘治为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朱祐樘在位时间为公元一四八八年至一五〇五年。看起来嘉兴褚氏一族的祖上,要早于慈溪、宁海两支褚氏离开杭州。嘉兴褚氏一族的迁徙时间是明弘治年间从崇德迁嘉兴郡城,遗憾的是嘉兴褚氏一族无家谱可查。 从《〈鸳湖营圹记〉及碑阴“不忘宗泽”》一文中知道,父字子仙公生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逝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享年五十五岁。母殳氏,生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逝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褚子仙生共生了八个孩子。在那个年代,一个家庭生有五六个、七八个孩子的有的是,但存活率不高。在褚家八个孩子中,褚辅成排行居六,前面有四兄一姐,长兄、三哥、四哥都夭折,后面两弟弟均早殇。只二哥和姐姐活了下来。 褚家世业“庄书”。所谓“庄书”,即专事土地丈量、买卖过户、征粮税收差使,造册后官府留一份,民间留一份,民间保管这些册籍的人,就是“庄书”。也就是说当时褚家生活主要经济来源是世代相沿的“庄书”。替官府保管这些册籍的人,首要的是讲诚信,才能为人所信,故都为乡贤也。 在褚辅成四岁那一年,即清光绪二年丙子(1876),父褚子仙从盐井弄举家迁居南门外西米棚下。西米棚下离盐井弄约百米之遥,据说子仙公将家迁居西米棚下的目的,是为了与另一位叫沈少泉的“庄书”家近一些,以共同方便核税、做账等事。这个时候褚家的境况并不富裕,褚子仙举家迁居西米棚下后并没有自己的房子,而是租房居住,与沈家“比屋而寓”。 ![]() 一九七三年的嘉兴老南门东米棚下 嘉兴南门“米棚下”这个地名源于稻米的买卖,历史上嘉兴南门一带多米行(店),有四乡农民摇船进城到此卖米,为了防止起卸食米时被雨淋湿并方便行人,沿河两边街道上方搭棚遮盖。因为此地是一条呈南北走向的小河,河东就叫东米棚下,河西就叫西米棚下,“米棚下”这个名称从此叫出。 嘉兴为江南水乡名镇,南门一带小河密布,故石桥也多。要去褚家,出南门到丝行街过娱老桥即是西米棚下,进入西米棚下向前约五十米,即到褚子仙家。这时褚家在西米棚下的门牌号在三十六号。再往南约二百米沿河左转,即转入绕城大运河。再向西二百五十米左右就到盐井弄。历史上晚清至民初的时候,嘉兴南门一带也是繁华市井。 不过当历史的时钟走到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时,在中国大地上兴起了一场城市新潮改革,曰“旧城改造”,名为改造实为拆光重来,做成现代化水泥森林。嘉兴南门被整片改造后,东、西米棚下原貌不复存在矣。 (未完待续)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