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桐乡人向来食不厌精,今自诩为美食家者不少,能品评各地菜肴,却很少有谈桐乡本地名菜特色者。殊不知桐乡菜在苏、嘉、沪、杭一带曾负盛誉,有桐乡一餐压苏杭的美名。桐乡菜所以能誉满江南,是因为曾经出过一位名厨姚炽昌的缘故。毛乐庐先生专述桐乡掌故的《
桐乡人向来食不厌精,今自诩为“美食家”者不少,能品评各地菜肴,却很少有谈桐乡本地名菜特色者。殊不知桐乡菜在苏、嘉、沪、杭一带曾负盛誉,有“桐乡一餐压苏杭”的美名。桐乡菜所以能誉满江南,是因为曾经出过一位名厨姚炽昌的缘故。毛乐庐先生专述桐乡掌故的《乡音》一书中即有《姚炽昌》篇。乐庐先生记人述事,亦赞亦叙,颇有太史公文风,简雅可诵,全文抄录如下: 老饷有谚曰:“食在羊城还是虞山好,桐乡一餐压苏杭。”桐乡菜负如斯令誉,自名厨司姚炽昌始。炽昌本姓王氏,东郊鲇鱼兜农家子。总角从姚四习烹饪,姚高艺丰财,无任赏识,妻以长女为赘婿焉。督课弥严,尽传其技。而炽昌能挹渗各地名菜精粹,保持特有适口肥甘,所以极享盛名。孟子曰:不知易牙味美者,是无口也。凡传统名菜及新颖佳肴,经其烹饪,无不味美绝伦。既属现代易牙,能不令人垂涎耶!今炽昌已殁,犹脍炙人口。 现今八九十岁的老人,都还知道姚炽昌其人,或许还品尝过他所烹调的佳肴。炽昌原姓王,出生于城郊鲇鱼兜(在今梧桐镇幸福村)农家。从小拜厨司姚四为师,后被招为女婿,并传授了全部烹调技艺。而炽昌能发展岳丈的烹调特色,终于成为一个声名远播的名厨司。民国十六年(1927)至抗日战争开始(1937),是桐乡姚氏菜系形成和发展的鼎盛时期。到一九四九年解放时,炽昌已五十多岁,后来回到鲇鱼兜乡下,并终老乡间。现在那里仍有他的后人。 从晚清到民国时期,姚氏菜一直代表着桐乡烹调水平,而姚炽昌则是姚氏烹饪技艺的杰出代表。是他大大提高了桐乡菜的声誉。 当时桐乡传统筵席的最高规格称“六菜六炒,四点四荤、十六回饯”,以鱼翅席为最高档。 所谓“六菜”,指六道大菜,即全蹄、全鸡、全鸭、全鱼、火方、暖锅。有时虾子海参、炒鼋鱼(即甲鱼)用大盆上,亦作大菜。过桥芙蓉蛋亦属大菜。如果是鱼翅席,头道大菜就上鱼翅。 “六炒”是六道炒菜。桐乡习俗,六炒中必有一道甜味,用喜沙羊尾或莲子羹,而且喜沙莲子、发菜并用,取“连发”吉口意。其余炒菜有虾仁、鳝丝、蹄筋、腰子、时件、咖喱鸡、鲈鱼,以及小盆虾子海参、炒鼋鱼等。 “四点”指四道点心,有紫粉饺、盒子酥、烧卖、春卷或鸡蛋咸糕。后为制作方便,改用八宝饭。 “四荤”指四道冷盆,亦称荤盆,即白鸡、爆鱼、油爆虾或盐水虾,火腿片、及鸡鸭肫肝之类。 “十六回饯”,是四样糖式,四样糕点,四样水果,四样炒货的合称。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