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子城周长二里十步,占地7.5万平方米,实为蕞尔弹丸之城。但自三国东吴由拳县县治自槜李城迁徙于此,至清末,长期是嘉兴县、秀州、嘉兴府、嘉兴路的军政中枢要地。虽为弹丸之地,但在其厚实凝重的城墙周围散布着众多嘉兴历史上最早的衙署附属机构、坊巷、街市
子城周长二里十步,占地7.5万平方米,实为蕞尔弹丸之城。但自三国东吴由拳县县治自槜李城迁徙于此,至清末,长期是嘉兴县、秀州、嘉兴府、嘉兴路的军政中枢要地。虽为弹丸之地,但在其厚实凝重的城墙周围散布着众多嘉兴历史上最早的衙署附属机构、坊巷、街市、寺观、河道、桥梁、风景名胜。 三国东吴,嘉兴析盐官后,城池从槜李城迁至现子城地址。子城周边河道棋布,纵横交错。在其近北即是古韭溪,自东而西折西南穿越后来的罗城,环子城西墙、南墙、北墙的称锦带河,环抱城池似锦带,从而形成合抱子城的湟池,起到屏护子城的作用。 晚于子城,在唐末建立的罗城是子城的放大,运河绕城而过。子城、罗城都可视作水乡的高墩和岛屿。罗城之内,水网密布,元时有桥梁74座,晚明为99座。官衙、民居、坊巷、寺观,傍水而建。城外,子城南线有鸳鸯湖(西南湖)、马场湖(滮湖、东湖、南湖),东线有东郭湖,北线有穆湖,西北线有石臼漾。而“八水”又汇聚嘉兴大城。城内外居民傍水而栖,到处都是临水的水阁。所以,嘉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诚如朱彝尊《鸳鸯湖棹歌》所咏,“一叶舟穿妆阁底”。 宋时嘉兴大城内已有各种专业市场,出现蟹行、醋坊、石灰、藕行、蒸饼、猪儿、炒麸、混堂、瓦子等地名。 子城最初的街市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子城近北,自韭溪桥至菩萨桥(建国路和勤俭路十字口稍北),是人们俗称的大市、大市上、集街,属官街性质,全称大市上官街,为宋代以前嘉兴城仅有的官市街道(区)。这种布局也体现了当时“前衙(朝)后市”的格局。称其“大市”、“大市上”,可以想见当时此街“人丰翕集,市井骈阗”的商贸盛况和繁荣景象,堪称嘉兴第一(街)市。 宋时官街已是打破传统坊市制下的产物。而子城建立后至唐代,七百余年中,早期子城近北的“市”应与当时其他地方的“市”一样,有围墙和阛阓,规模小于宋代,且设有“市门监”管理市场。 宋元之际,集街周围人口密集,商贸兴盛,出现许多以经营行业、市场命名的地名。至元《嘉禾志》卷八“桥梁”对一些专业市场及地址有记载。如,“猪儿桥,在春波门西北一里”;“蟹行桥,在春波门西南半里”;“醋坊桥,在澄海门北二百步”;“纸行桥,在澄海门东北一里”;“蒸饼桥,在府治西南三十步”;“藕行桥,在府治西北二十步”;“炒麸桥,在澄海门西北一百五十步”;“石灰桥,在澄海门内”;“船场桥,在望吴门东南一里”…… 宋时的官营酒务则设立于子城近北,因酒瓶堆积,故名瓶山(瓶山在宋之前称西陵,可能六朝时期就是高墩,在宋代为官营酒务的后园)。 作为罗城中心的集街一带,更是出现混堂(浴室)、瓦子(又名瓦肆、勾栏,是古代曲艺杂技表演场所)等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至元《嘉禾志》卷二“坊巷”记载当时瓦子有两处。一处在“美俗坊,名义:通瓦子,故是也,欲以美污俗也”;一处在“移风坊,名义:通西瓦子,故立是也,欲移风易俗也。”混堂弄为现在的中和街。 至元《嘉禾志》列嘉兴城坊巷为72个,同期嘉兴路下松江为27个,海盐为10个,崇德为4个。由此可见,宋元之交,嘉兴大城罗城之内已是坊巷密布。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