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嘉兴分设市、县两个行政区,专员公署和嘉兴市人民政府驻市区,嘉兴县人民政府驻东栅口。随着城市发展,经济繁荣,市区黄包车逐渐淘汰,载客三轮车渐渐增多,但公共交通仅靠三轮车是不适应了。为适应形势,发展市区公共交通,由浙江省公路运输
新中国成立后,嘉兴分设市、县两个行政区,专员公署和嘉兴市人民政府驻市区,嘉兴县人民政府驻东栅口。随着城市发展,经济繁荣,市区黄包车逐渐淘汰,载客三轮车渐渐增多,但公共交通仅靠三轮车是不适应了。为适应形势,发展市区公共交通,由浙江省公路运输局嘉兴中心站,开辟了市区笫一条公共汽车线路,1955年4月16日,市区第一路公共汽车正式开行,这是嘉兴历史上正式诞生公共汽车的日子。 第一路公共汽车的起点是北丽桥,终点是东栅口,其路线是从北丽桥发车后,经环城北路至荷花堤,转往少年路,至中山路大营桥折向东,在东门往北沿环城东路,过嘉禾桥到火车站,再从火车站折回,沿环城东路经壕股桥,穿过铁路平交道,然后上甪里街,直到东栅口。沿途设置十二个站:百货公司、荷花堤、张家弄(今勤俭路少年路口至建国路口段)、少年路口、建国路口、汽车站、火车站、穆家洋房、洋桥洞(位于今南湖桥北堍铁路路基下,北通火车站南通甪里街,铁路立交桥通车后封闭)、民丰纸厂、东大营、东栅口。起点站设在市百货公司西侧的城湾路,终点站设在东栅口张家弄底的吉祥庵小弄前,这里是嘉平公路东栅汽车站,是三岔路口,便于汽车掉头。 上世纪五十年代,客运汽车的发动机都突出安装在驾驶室前,而第一路公共汽车的首发车是最新式的,发动机在驾驶室的驾驶员身边,车头不突出。车门是手拉式,左右拉移,到站由售票员报站名、开车门。座位是环座式,车厢内的两侧和后侧三边设有连接的硬座位,车厢壁就是靠背。中间一块空间是站位,头顶上有横置的铁管作拉手。 通车的那天,第一辆车头上挂了一个红绸彩球,显得喜气洋洋。沿路观看公共汽车的嘉兴市民很多,少年路上是住宅区,有些老人就搬了小竹椅专门坐在门前观看。第二天,《浙江日报》以“嘉兴市的第一辆公共汽车”为题,报道了通车消息,并配发了第一辆公共汽车在火车站林荫道上的照片一幅。 第一路公共汽车刚开通时的站牌钉在路边的电线杆上,那时的电线杆都是木质的。站牌下有一块可以旋转的小牌子,牌子正面有行车时刻表,反面有“末班车已过”五个字。当早上第一班车出发时,售票员就将沿路站牌下的小牌旋转,把“时刻表”向外,当傍晚末班车开行时,售票员就又将沿路小牌旋转,把“末班车已过”向外,免使出行的旅客白等。第一路公共汽车行车时间大约三十分钟一班。开始时行车路线经荷花堤和少年路,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从城湾路直接改走建国路,至中山路再东行走原来的路。 第一路公共汽车票价为两分一站,分级售票,全程一角两分。公共汽车一开通,小学生可乐了,特别是家住沿线的学生,不论离校远近,几个同学相约,每人花上两分零用钱,乘上一站再去上学也是新鲜事。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